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当前铁路行业竞争力下降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认为加快和深化改革是提高铁路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对铁路改革涉及的相关问题——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铁路运输企业重组模式、铁路运价政策等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的经验,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改革应实现的目标、应坚持的原则、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 本文介绍了我国铁路传统的体制基础。对铁路政企合一与大而全的管理体制、中央集权与行政计划的管理模式做了简要介绍,指出了这种体制历史上的适应与现实的冲突。对我国铁路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即80年代实行经济责任大包干,90年代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几年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当前酝酿和探索中的铁路改革方案——“网运分离”和“主辅分离”方案的内容及其走势做了具体的介绍。 本文对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铁路企业缺乏竞争活力,铁路企业面对市场反映迟缓,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铁路运输急剧滑坡。铁路企业市场绩效不佳,铁路企业机构臃肿,劳动生产率低下,粗放经营,低效运作。铁路发展严重滞后,铁路网整体能力不足,主要干线能力十分紧张,部分地区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季节性运能紧张的问题严重困扰铁路。 对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一是政企不分、垄断经营使铁路企业缺乏竞争活力。我国对铁路运输实行垄断政策,铁路企业实行垄断经营,铁道部政企不分,铁路企业无市场主体地位,致使铁路企业无经营风险,也无内在的动力和压力,造成竞争力下降。二是僵化的运价及收益分配机制阻碍了铁路企业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运价水平过低,结构失调;“成本加成定价法”对铁路企业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力,不能满足铁路运输走向市场过程中对降低成本的要求;铁路建设基金价外征收方式不合理,扭曲了运价体系;价外收费过多过杂,运价秩序混乱,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领域的竞争力;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客观上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导致铁路系统效率的下降。三是相对封闭的投资体制使铁路发展严重滞后。铁路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应归结为投资体制不顺,现行铁路投资体制可以概括为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单一、投资管理方式单一。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铁路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唯一路径就是加快和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铁路改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己经基本具备。从外部环境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铁路加快改革,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我国基础产业的改革为深化铁路改革提供了借鉴;加入WTO中国铁路对外开放的承诺,要求必须加快改革;世界铁路改革为我国铁路改革提供了多种参照模式。从内部条件上看:铁路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信息条件、财务制度条件都为铁路改革提供了保证。 铁路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如何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组模式,如何确定铁路运价政策,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问题,本文认为:铁路引入内部竞争既是复杂的,又是必要的;私有化不等于打破垄断,重要的在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引入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是铁路行业引入竞争的重要条件;我国铁路引入内部竞争有三种方式,即放开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以特许经营权公开竞标的方式引入竞争,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平行线引入竞争;要正确估计外部竞争的作用,虽然仅仅考虑外部竞争是不够的,但也不应低估外部竞争的作用;在引入竞争的同时应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要形成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监督管理,政府应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政府应致力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于铁路运营模式的问题于,本文认为:当前流行的两种重组模式—“网运分离”模式即纵切方案和“多区域公司”模式即横切方案,各有其优劣之处,如果把两者作为对立的模式进行考虑,则会面临困难的选择。运营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收益成本的权衡,为此,本文以竞争程度和交易数量、频率为要素构造了一个两因素模型。通过分析后,本文认为,结合我国运输市场的实际,我国铁路的运营模式可以选择“网运分离十区域公司”的混合模式,同时应有效地解决好“通路权”问题。 关于铁路运价政策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铁路的垄断性对运价的影响,认为,放开铁路运价后铁路形成垄断价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会导致铁路运价的上涨;分析了铁路运价的机理,阐述了运能对运价影响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运量对铁路运价影响的直接性、周期性和双向性,竞争对运价影响的抑制性和不平衡性。认为,铁路运价在不同地区应该是有差别的,铁路运价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铁路运价应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能,铁路运价应有利于自身参与市场竞争。 本文对铁路改革目标与途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以社会经济福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