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诊断、治疗的认识,从而提高疗效,减少病残率,改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108例经客观检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作出总结。结果108例DVT患者中,年龄构成以40岁以上患者为主,占73.15%(79/108),其中40-50年龄组占比例最大,为26.85%(29/108);有96.30%的DVT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常见者为年龄≥40岁(73.15%),手术(33.33%),吸烟(15.74%),高血压(14.81%),糖尿病(12.04%),恶性肿瘤(12.04%),骨折(12.04%),感染性疾病(10.19%),动脉及心脏疾病(9.26%)和下肢静脉曲张(8.33%)等(图1)。并且随年龄的增长,患者危险因素的数量也增多;DVT最常见的症状为患肢肿胀,占98.15%(106例),其次为下肢疼痛,占77.78%(84例),肌张力增高75.00%(81例),活动受限53.70%(58例),同时具有疼痛、肿胀、肌张力增高三联征者58.33%(63例);DVT累及部位以左下肢静脉较右下肢多见(4.37:1),类型以混合型居多,血栓累及静脉节段以小腿静脉丛最多见,占59.76%。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普通肝素9例(8.33%),低分子肝素98例(90.74%),尿激酶81例(75.00%)。全组治疗结果显示:显效86例(79.63%),有效22例(20.37%),无效0例。结论遗传因素、获得性危险因素等多种原因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种可能性随年龄递增。血栓形成部位存在一定规律,DVT临床症状体征不足以明确诊断,科学的诊断方法为根据临床模型评估、D-二聚体的检测以及静脉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的流水线式的推导诊断,酌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步骤可迅速明确诊断,提高疗效,减少费用。溶栓、抗凝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低分子肝素的出现使抗凝治疗更安全、有效;口服抗凝药的剂量、疗程应个体化。静脉取栓术、腔静脉滤网置入术有严格指征,仅适用于极少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