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尔寺作为青海地区的宗教中枢,藏传佛教复兴时期的中心,它既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尔寺地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且营建过程历时漫长,其寺院建筑是藏族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塔尔寺寺院建筑既体现了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本土化过程,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交通背景和民族特征,还是承载着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典型物质载体。当前对塔尔寺寺院建筑本体空间特征的相关研究长期关注寺院建筑总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特征,但对塔尔寺寺院与其附属寺院和寺属部落的空间关系的论述较少。以往对塔尔寺寺院建筑文化源脉的相关研究则普遍关注汉、藏文化对塔尔寺寺院建筑发展的影响,而相对忽略了其他多元文化在寺院建筑发展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基于此,本文依据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本体特征,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本土化为视角,借助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以及建筑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途径,旨在研究建筑和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以及不同时期宏观历史网络对塔尔寺寺院建筑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本体特征研究。在厘清藏传佛教发展脉络,以及其寺院建筑的演变轨迹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寺院组织、经济、教育、寺属部落及属寺五个方面剖析藏传佛教格鲁派对塔尔寺寺院的结构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通过对塔尔寺所在地区历史地理基础的分析,并对影响塔尔寺寺院建筑营建过程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将塔尔寺寺院建筑的营建历史划分为:寺院雏形构建阶段、经学院建筑完型阶段、寺院建筑营建延续阶段。基于塔尔寺寺院的发展脉络,从空间尺度出发,构建了多尺度的塔尔寺寺院建筑本体空间特征研究框架:宏观尺度层面,主要阐释了塔尔寺与其在青海境内的31座属寺的区域结构,以及塔尔寺与其寺属部落的空间关系。中观尺度层面,剖析了塔尔寺寺院的群体格局特征。微观尺度层面,对塔尔寺寺院的建筑类型,以及核心建筑类型的单体建筑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此以塔尔寺寺院发展脉络为主线,从三个空间尺度层面系统论述并归纳、总结了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本体特征。第二部分,塔尔寺寺院建筑对多元文化的本土化研究。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本土化为视角,基于对塔尔寺寺院建筑所在地区多元文化的引入背景及寺院建筑营建历史的辨析,选取塔尔寺寺院的核心建筑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制、构造特征、装饰技艺、营造思想五条线索出发,追溯青海地区多元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在塔尔寺寺院建筑之中的体现。论证得出了塔尔寺寺院建筑是西藏地区传统建筑、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建筑、印度伽兰、犍陀罗与尼泊尔佛塔、中亚拱券建筑、青海民居,以及内蒙古建筑意向的文化复合体。第三部分,塔尔寺寺院建筑发展演进的机制研究。将塔尔寺寺院建筑的发展轨迹置于由政治、宗教、民族、交通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宏观历史网络之中,基于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本体特征,通过剖析寺院建筑的形成过程和多元文化作用的空间过程,从而探究寺院建筑特征形成的动力要素和多元文化的作用方式。进而揭示塔尔寺寺院建筑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明代社会政治背景和宗教传播的主导作用之下,伴随着交通商贸及民族迁徙所产生的影响,塔尔寺寺院雏形得以构建,寺院建筑的多元文化复合性初现;受到清代社会政治导向的驱动,同时在地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共同作用下,塔尔寺寺院的经学院建筑体系逐步完型,寺院建筑的多元文化复合性亦趋于成熟;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政权变更而导致宗教发展区域转移的影响之下,塔尔寺的发展重点转向寺院经济,寺院建筑营建则进入延续阶段,且寺院建筑维持原有的多元文化复合性特征。论文为当前塔尔寺寺院建筑的相关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补充,也为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的综合研究探索了新的途径,并对塔尔寺以及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静态保护和动态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对青海地区地域建筑的进一步创作和更新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