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材料ZrO2-rGO的制备及其对磷的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778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污水除磷对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纳米二氧化锆具有层状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加之本身无毒、化学稳定性良好,因此其作为磷吸附剂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二氧化锆的沉降性较差,难以回收,易造成二次污染。而氧化石墨烯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稳定性较好,并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是吸附材料的良好载体。将纳米二氧化锆(nano-ZrO2)与氧化石墨烯材料结合,可以有效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对磷的吸附性能并适当增强材料的沉降性。本研究在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分散液的基础上,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新型复合材料ZrO2-rGO。利用XRD、FTIR、XPS、T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ZrO2-rGO进行了表征,并对材料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用GO分散液和nano-ZrO2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介孔ZrO2-rGO纳米复合材料。由FTIR分析可知,经水热处理后石墨烯表面羟基数目减少,结合SEM的形貌观测结果,证明氧化石墨烯在水热处理时被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由EDX和SEM的综合分析表明:二氧化锆能够较均匀的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与之形成异质结构;nano-ZrO2表面的化学基团可能为材料间的相互复合提供了丰富的反应结合位点,从而形成了性质稳定的纳米复合材料Zr O2-rGO。2)研究了复合材料ZrO2-r GO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性能,并探究了pH、离子强度及共存离子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rGO对TP去除有明显效果,当复合材料ZrO2-rGO中的锆的含量和nano-ZrO2中的含量相同时,ZrO2-rGO对磷的吸附容量(100 mg/g)远大于nano-ZrO2对磷的吸附容量(15 mg/g)。ZrO2-rGO对磷的吸附能力在pH为2-6时较好,但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下降。通过加入硝酸钠改变离子浓度(0-0.5 M),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复合材料吸附能力有增加趋势。但Cl-,SO42-和HCO3-三种共存离子对磷酸盐的吸附影响较小。3)研究了ZrO2-rGO对生活污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ZrO2-rGO对生活污水中TP吸附效果显著,同时对TN、NH3-N及CODM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0%、25.3%、35.7%和77.8%。吸附-解吸循环实验结果显示,ZrO2-rGO经吸附-解吸循环5-6次后,对生活污水中TP、TN、NH3-N、CODMn的吸附率仍保持稳定。以上研究表明,制备获得的复合材料ZrO2-rGO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磷,且经多次吸附-解吸循环后,该材料仍具有稳定的吸附能力,可作为理想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吸附剂。
其他文献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因具有多功能性如孔隙率、催化和光学性质,以及手性而广泛应用于分离小分子气体,碳水化合物,无机阴离子,甚至巨大的有机离子。而MOFs好的选择性吸附
在对并行计算环境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atlab的分布式并行优化计算环境的层次结构,并设计了初始化函数、发送接收任务函数、进行任务函数和回送并综合结果函数四
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无导数卡尔曼非线性滤波新算法,对UKF算法进行改进。该算法利用奇异值分解作为工具,将原算法中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
运动训练学科是体育科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为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和数量统计法,对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予以筛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以及超越式学习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又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现代社会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的
本文对锂电池电极材料、制备及充电内应力的计算进行了阐述。通过实验测试了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探索了电化学测试与力学研究之间可能的联系,从而得出理论依据提高锂电池容量。
介绍了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的实验电路板,设计了包含按键模块、LCD1602显示模块、AD模块、DA模块、时钟模块、电机模块、串口通信模块、温度模块和红外模块等一些在
介绍了大豆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成分、分子结构、溶解性,着重分析了大豆蛋白的食品功能特性中的乳化性、起泡性、水化性、凝胶性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特性与组成结构的关系,对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存,但以乳品为代表的食品类企业却往往忽视质量控制而热衷于销量扩张。本文从技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此给出了一种解释。分析表明: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