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肌细胞凋亡作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MI-HF)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HF的发生发展及进程中至关重要。MI后缺血缺氧、氧化应激、炎症介质的产生及异常的神经体液机制等局部恶劣微环境的作用下,细胞发生凋亡,可导致心肌有效收缩单位丧失、胶原纤维沉积,促进了心室重构及心室功能的恶化进展。心肌细胞的丢失与心功能不可逆性下降相关,因此抑制心梗后心肌凋亡有关的不良刺激因素,进而延缓心脏重构及心室扩张的进程,改善并提高心功能,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具备临床指导意义。目前,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正成为治疗心衰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RDN可以降低心室起搏所致房颤动物模型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进而改善心功能,但对于RDN是否可以调节MI-HF的细胞凋亡现象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RDN对MI-HF犬心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其中模型组及治疗组采用无水酒精栓塞法制作心梗后心衰模型。治疗组犬在心衰造模成功后行双侧肾动脉消融治疗,模型组犬行肾动脉造影。测量基线、肾动脉消融前及消融术后4周心功能参数;ELISA法检测血清NT-Pro BNP水平;心肌纤维化水平应用Masson染色法进行观察评估;通过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状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RT-PCR及WB法检测心肌凋亡指标Bcl-2、Bax、Caspase-3及GRP78相对表达量;肾动脉HE染色评估RDN术去神经化的有效性;检测血清肌酐水平,以评估手术操作安全性。结果1、基线时三组实验犬在体重、HR、LVEDD、LVESD、LVEF、LVEDP及LVSP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消融前,与正常犬比较,心衰犬(模型组+治疗组)LVEDD、LVESD及LVEDP增加(P<0.05),而LVEF、LVSP下降(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相比,各心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消融术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经RDN治疗后LVEDD、LVESD及LVEDP降低(P<0.05),LVEF及LVSP增加(P<0.05),而模型组+治疗组犬较正常组犬LVEDD、LVESD及LVEDP增加(P<0.05),LVEF降低(P<0.05),模型组LVSP较正常组降低(P<0.05),而治疗组犬LVSP较术前稍有升高,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基线时三组实验犬血清NT-Pro 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动脉消融前,心衰犬较正常组犬血清NT-Pro BNP值增加(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相比,NT-Pro 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消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经RDN治疗后血清NT-Pro BNP值降低(P<0.05);而模型组+治疗组犬较正常组犬NT-Pro BNP水平增加(P<0.05)。3、消融后4周,与正常组犬比较,心衰犬心肌组织Bcl-2 m RNA及蛋白含量表达下降(P<0.05),Bax、caspase-3、GRP78 m RNA及蛋白表达与心肌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犬相比,经RDN治疗后心肌Bcl-2 m 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Bax、caspase-3、GRP78 m RNA及蛋白表达与凋亡指数下调(P<0.05)。4、消融后4周,HE染色显示RDN术后肾动脉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轴突缺失破化。5、基线及肾动脉消融术前,三组实验犬血清肌酐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消融后4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犬血清肌酐值升高(P<0.05),而治疗组肌酐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DN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犬的心功能,我们推测可能与RDN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下调抑凋亡基因Bax、Caspase-3及GRP78表达水平,进而降低细胞凋亡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