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人工胶体液诱导期预填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身麻醉诱导通常会引起严重的低血压。一方面,麻醉诱导药物本身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使全身大部分血管舒张,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的相对不足;另外一方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手术前由于禁食和术前肠道准备,体内均已存在绝对的容量不足(即轻度脱水状态)。这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此类患者诱导期的液体管理成为维持诱导期循环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麻醉界,目前大多仍都主张通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纠正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即认为麻醉所导致的低血压类似神经性休克。近年来,通过对液体动力学的研究,已知在麻醉诱导阶段快速输注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维持循环的稳定。但对于输注何种液体以及对具体患者究竟应输入多少量,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对行择期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阶段给予不同剂量的人工胶体填充,观察在一定剂量麻醉药物作用的背景下输入不同剂量的人工胶体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同时探讨补偿性容量扩充与代偿性血管舒张引起的血压下降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期为寻求合理的诱导期容量治疗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择期行胃肠道手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在20-60岁之间,ASAⅠ-Ⅱ级。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平卧位下建立无创监测及两路静脉通路(含一路颈内静脉通路),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按预填充的胶体液量之多少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均为10例):0ml/kg(对照组,仅输入晶体液),4ml/kg,8ml/kg,12ml/kg,及15ml/kg组。在消除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影响后,一路静脉按4-2-1法则计算的累计缺失量的1/4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另一通路则按分组以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德国贝朗公司)给予预先设定的补偿性容量扩充,各组补液时间均为30min。在输液结束前5min以靶浓度3.0μg/ml的异丙酚开始诱导,分别记录输液前(基础值),输液中,诱导前,诱导后2 min,插管前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液动力学指标。 结果:诱导前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输注补偿性人工胶体前的指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插管前虽然所有组别的患者血压下降均较输液前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但0ml/kg组和4ml/kg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均超过基础值的20%,其中一半患者的血压降幅大于基础值的30%;而8ml/kg,12ml/kg,15ml/kg组约一半患者的血压降幅在基础值的20%以内,其余也不超过基础值的30%。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值与胶体填充量有一定关系,8ml/kg,12ml/kg,15ml/kg组与0ml/kg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而这三组间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值无显著差异。每搏量指数诱导前后的变化值随着预填充胶体容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增。 结论:全麻诱导前给予一定量的人工胶体预填充,对预防麻醉诱导引起的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当补偿性扩容量达到8ml/kg以上时,有利于维持诱导期循环的稳定。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的原发损伤或者功能障碍引发的疼痛。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明确,这给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带来了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