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解读《子夜》的空间内涵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夜》是茅盾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时代背景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该作品以上海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切入点看似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将视角投射在主人公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主线上,以及其与相关角色的互动、周围所涉及的场景的变换等,却向读者展示了特定时代特定地点不同空间的丰富内涵。本论文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基石,对《子夜》展开文本分析。从二十世纪末哲学界出现“空间转向”开始,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也开始了梳理和阐发。与传统空间观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观作为重要理论之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空间是充满人类实践的“人化”的空间,它自身即是一种空间产物,该产物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创造出空间形式和空间秩序,因此社会空间是在不断生产中的空间。这种社会空间是具有历史性、抽象的、矛盾性的。本论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解读《子夜》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内涵,目的在于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之于现代中国文学文本研究领域的理论有效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小说文本中时代社会之宏大与生命经验之细腻的衔接、咬合、渗透,为“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肌理。本论文结合作者旨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现实主义写作动机,着眼文本所设定的宏大的社会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城市空间、乡村空间并置与转化的历史性格局,具体而言,着眼于文本的细微之处,包括分析具体的场景、人物的具体言行、情节的发展推进等,旨在清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所显现的社会空间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是历史性空间、抽象空间以及矛盾性空间,并要分析三者相互混融、影响之关系而构成的复杂而独特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图景。
其他文献
互联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革命,还带来传统观念的变革,它正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信息转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