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糜蛋白酶联合无水乙醇及聚桂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al cyst,OEC)硬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及苏州市吴江区永鼎医院进行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OEC的患者90例,囊肿共90个,术后囊液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无水乙醇组30例(仅用无水乙醇治疗);双重硬化组31例(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联合组29例(糜蛋白酶联合无水乙醇及聚桂醇)。记录术中、术后(12小时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受试者术前一周内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超声随访,记录各时间点的疗效(无效率、有效率、治愈率);探讨三组疗效差异,并分析影响术后12个月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1.无水乙醇组、双重硬化组和联合组术中、术后(12小时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3.33%、9.68%、13.79%,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水乙醇组与其余两组的术中、术后(12小时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不良反应无差异。2.术后6个月疗效(无效率、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无水乙醇组13.3%、10.0%、76.7%;双重硬化组 16.1%、6.5%、77.4%;联合组 10.3%、0.0%、89.7%。三组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疗效(无效率、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无水乙醇组30.0%、20.0%、50.0%;双重硬化组 29.0%、19.4%、51.6%;联合组 13.8%、10.3%、75.9%。无水乙醇组与双重硬化组的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其余两组的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个月,无水乙醇组和双重硬化组中囊壁厚度、囊液透声、术后有无残留包块均为影响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联合组中术后有无残留包块为影响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结论:1.超声引导下糜蛋白酶联合无水乙醇及聚桂醇硬化治疗OEC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2.仅用无水乙醇、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囊壁厚、囊液透声差及术后有残留包块的OEC疗效差。糜蛋白酶联合无水乙醇及聚桂醇硬化治疗对囊壁厚、囊液透声差的OEC可提高疗效,对术后有残留包块的OEC疗效未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