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亚纳艺术观研究--以《艺术中的理性》为中心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0745c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塔亚纳是美国自然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艺术中的理性》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出发思考艺术问题,以“本能”“理性”“美善”三个关键词串连起艺术的缘起、实践(理性)、理想三个基本问题,并揭示了艺术所潜隐的象征智慧。论文以此为重点,深入展开研究。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是桑塔亚纳艺术观的形成。“自然”的宗教意识,启发了他对物质实存性的热切关注;原创的哲学追求,促成了他反形而上学的创新观念;泛化的大自然观,孕育了他对物质与心灵的平衡策略。以自然、经验为径,崇功用、泛化之美,他最终借“理性”夯实了自身包容万有的美学取向。
  第二章是桑塔亚纳论艺术缘起。艺术的基础在“创造本能”,艺术及其表达的观念都是“自发”的,而本能与理性不仅出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也在互动往来间凝聚成了艺术。艺术的生成则是一个“驯化”的过程,因为艺术具有可传授性,所以它一面可表现为灵感对经验的赋形,一面也服从于文明对本能的规范。
  第三章是桑塔亚纳论艺术实践。艺术不仅能以其功用性融入理性生活,更能通过理性行为造福人类。审美趣味作为艺术的衡量标尺,以审美诚意为优先条件,以实用性标准彰显道德价值,最终在审美情感的积淀中形成自身。至于艺术的发展,既要适当地给予警示与保护,也要适度地加强对于艺术批评的审察与重视。
  第四章是桑塔亚纳论艺术理想。艺术是“审美的善”(“美善”),它从属于道德评判,以“超然”的态度表明自我的“纯真”,趋近至高的美善。艺术能满足人类天性,既具有愉悦性价值,又可促进自然与人性的和谐。艺术是筑就信仰的象征性符号,象征成就了艺术;艺术经由象征传递美善,实现自我也终结自身。
  桑塔亚纳的艺术观,始终洋溢着一份炽热而深沉的人文关怀与道德善意。将艺术上升到象征智慧,将促使反思艺术的合法性、美的现实性问题,也将启迪通过艺术去培养审美情趣、追求心灵愉悦、寻觅精神自由。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违法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迅速上升。违法建设的大量出现,严重妨碍了城乡建设规划布局,不仅挤占和浪费了土地与空间资源,而且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甚至威胁到公共安全和利益,违法建设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毒瘤”。  目前在违法建设执法上,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困难。在立法上,对违法建设的界定模糊,执法主体尚不明确。在执法中,暴力抗法现象
学位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篇著名文章,写于1938年5月至6月。纵观学界,现今对该文的研究并不少,但对其研究的视角偏单一,较多学者关注的都是其蕴含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及其著名的军事战略思想。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到《论持久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出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外在表现,表现为
作为一个出身于犹太移民家庭的知识分子,索尔·贝娄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知识,将文学艺术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面对战后社会问题迭出、精神危机不断的美国社会,小说家索尔·贝娄感时伤事,以“社会的历史学家”的手笔勾勒出了一副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在评论家和记者每每强调他的犹太作家身份时,他曾经予以反驳说:“我写的是美国”。对于他的这种说法,许多人认为他是像绝大多数想要融入美国
学位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汉语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抱朴子内篇》《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三本语料中的形容词进行穷尽式的梳理,从词类成员构成、句法功能等角度对该时期形容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魏晋南北朝汉语形容词的特点,并揭示其与上古、近代以及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一些共性与差异。  全文分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以及古汉语形容词的研究现状,并对语料价值、语料版本选择、本文研究方法作了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古汉语形容词,以《尚书》《论语》《法言》为中心语料,穷尽统计三种语料的形容词,全面考察其构成和句法功能,试图揭示形容词在上古汉语中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上古汉语形容词与中古、近代汉语形容词的异同。  全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选题原因及意义、语料价值,分析了上古汉语形容词以及三种语料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版本选择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
学位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回指就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中心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但对于回指中的特殊回指现象—概述回指却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人民日报》专版“人民时评”中的100篇新闻评论作为研究语料,基于汉语语篇事实,分析汉语概述回指的界定、类型和特征,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复杂的回指关系及其功能。文章共有五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
学位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颇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不X也X”,比如“不漂亮也漂亮”。从表面上看,该格式前半段否定了“X”,后半段又肯定了“X”,其实它是一种表达转折义的格式,其在形式上对比鲜明,在语言表达上显示出丰富性和生动性。本文通过收集语料,分析语言事实,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不X也X”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章是“不X也X”的构成及句法功能。“不X也X”格式中的“不”用在性质形容词、动词和极少部分名词的前面表
学位
“六书”最早是由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出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髓体诘诎,曰月是也。三曰形謦。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然而在具体的训释中,由于“转注”“假借”的观点未能明显
学位
语言生态学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重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镇户外标语处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环境以及自身的内部环境中,是城镇形象的窗口,也是语言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符合语言生态要求的户外标语,能够提升城镇形象,增强城镇软实力,为实现城镇语言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
学位
自宋元时期戏曲成熟以来,到明代中后期,戏曲进入繁盛期,各类戏曲的刊刻和出版风行一时。收录于《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和第二辑的明后期戏曲刻本,是当时戏曲市场繁荣的见证。这些戏曲刻本大多出自安徽、福建等地坊刻,作为当时流行于市井的通俗作品,其中的俗字俯拾皆是。同时,戏曲作品保留大量方俗口语,是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的语料之一。在当今俗字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作为俗字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献的俗字研究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