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ck)是一种危害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水稻及水生蔬菜的恶性水生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近年来入侵我国。本论文对福寿螺在高低温、饥饿等条件下的耐受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5个入侵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福寿螺群体进行了温度抗性比较,揭示其较强的适应性进化。此外,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分析福寿螺基因组的保守序列,初步探讨了福寿螺与其它相关物种的近缘关系,明确其系统发育及进化地位;同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种群的福寿螺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变异,为其合理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福寿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温度耐受范围较广,耐饥饿能力也很强。超过福寿螺幼螺适宜生长温度的高温胁迫,对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显著,三者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福寿螺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36℃条件下处理21天仍有50%的生存率,42℃下平均生存时间为2.57天。而在偏离适温的低温下,福寿螺生长缓慢,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存活率也随之下降。福寿螺不耐低温,6℃时7天内全部死亡,致死中时间为4天。福寿螺卵的孵化也与气温密切相关,15℃时卵内胚胎停止发育,不能正常孵化,为无效卵;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历期缩短,孵化率增高,但是40℃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卵干燥皱缩而死亡。福寿螺的耐饥饿能力也很强,在没有任何进食的情况下最久还能生存达3个月,平均耐受饥饿期限为27天左右,在这一期限内基本不致被饿死。此外,福寿螺的耐饥力在不同温度间差异较大,温度越低,耐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耐饥时间越短。 2.我国浙江台州、福建福州、广东广州、广西南宁、云南昆明等地的福寿螺,具有不同的温度耐受性。虽然在0℃和42℃,各地理种群的存活率都为0,但经生存分析后,发现耐热性最强的是南宁种群,最差的是昆明种群;与耐热性相反的是,南宁种群的耐寒性最差,而昆明种群的耐寒性最强。 3.通过分子克隆得到菲律宾和我国浙江的余姚、椒江及福州、广州、南宁、昆明等7个地理种群福寿螺的COI、16S rRNA、18S rRNA和2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长度分别为393 bp、331 bp、602 bp和325 bp,不同地理种群间碱基序列无差异。通过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在属、科水平上分别构建福寿螺与瓶螺科、田螺科和环口螺科内相关物种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证实福寿螺在同属物种中与南美苹果螺是姐妹群,隶属于瓶螺科,与田螺科物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环口螺科亲缘关系较远。之后从90个引物中筛选出4个多态性引物,对上述地理种群的福寿螺进行ISSR-PCR,扩增得到的条带均在200~2000 bp之间。总共记录到166个扩增位点,其中145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35%。福寿螺在种的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805,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5607,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Hs为0.3044,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001,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79.99%,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Nm平均为1.9986,表明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