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话语分析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从言语符号的角度很难对话语做出深刻全面的分析。由于更多的社会符号参与到话语意义的分析当中,言语符号不再是交流中起关键作用的唯一因素。所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多模态话语分析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本研究在前人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取得的成就之上,对赛珍珠儿童故事书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解决三个问题:一、书中文字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二、书中图片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三、如何将书中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故事意义和人物特点。本文选择了赛珍珠儿童故事书《于兰》中的65个句子以及20张图片进行探索,发现:1)在言语模态方面,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的大量出现说明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行为和话语直接表现的,而陈述句和直接引语的大量运用说明赛珍珠尽量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来刻画书中人物。此外,书中简式主位句的大量使用符合儿童故事书的语言特点,而多重主位句能够表达出书中语言的逻辑性,使语言更加连贯,故事情节更加易懂;2)在视觉模态方面,《于兰》通过大量的叙事过程来更加客观,直接的表现人物形象,图像大多以提供类型为主,采取中镜头和水平视角拍摄模式,此外,中心边缘结构的频繁运用能够帮助儿童读者获取图中的作者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3)《于兰》中言语模态和视觉模态多以互补关系出现,这样的互补关系能够更加完整地表现人物性格。本研究意义包含三个方面:一、本文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Royce符号间互补理论相结合并以此作为理论框架对儿童故事文本进行分析,这有利于拓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二、本研究有利于揭示儿童故事书中图文结合这一方式对表达故事意义的作用。三、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出赛珍珠创作儿童故事《于兰》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贡献,她在书中向美国儿童传达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力图引导美国儿童以一种正确,平等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