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神信仰作为浙东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东社会的主体性信仰。论文将唐宋时期作为时代背景,以海神信仰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唐代以前浙东海神信仰发展历程进行简略梳理,再详细描述唐宋时期浙东海神信仰的风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唐宋时期的浙东海神信仰在国家礼制的框架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神灵谱系和成熟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浙东海神信仰继承了浙东先民万物有灵的精神内涵以及越人重巫信鬼的特征。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受物质因素的影响,信奉海神过分追求功利。同时,由于信徒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掌握的社会资源存在差异,信奉群体逐渐分化成统治阶层、合法宗教组织、涉海民众三大模块。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塑造着浙东海神信仰。  浙东海神信仰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是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开展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频发的海洋灾害为海神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外因;封建政权对浙东海神信仰的控制,引导它朝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向发展;浙东士绅对海神信仰采取扶持政策,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和社会管理目标;佛教和道教在世俗化和平民化的过程中,改变了浙东海神信仰的的神灵体系、思想理论、祭祀仪式等,扩大了两教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  唐宋时期,浙东社会物质领域发生的变化,直接改变了海神信仰存在的价值。海神信仰的功用不再仅仅是满足信徒的心理需求,更多的是朝着娱乐民众和教化信徒的方向发展。浙东海神信仰推动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整合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社会成员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海神信仰的官方叙事模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为后世浙东海神信仰规划了发展道路。而浙东海神在内容、形式、功用等方面的变化,也为浙东海洋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内容。  与此同时,迷信之风在社会中大行其道,频繁的祭祀活动和庙宇建设活动不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虚耗了大量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