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山地区史前凹穴岩画的文化解读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茨山岩画于1988年被发现,由于其地处中国中原的核心区域,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不仅填补了以往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该地区上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新的实物资料,并改变了以往中国岩画分布的格局。因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说:“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确认应该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近年来,各界专家、学者纷纷来到此地考察,并试图从考古学、环境学、地质学、文化学、神话学等角度对具茨山岩画的年代和文化内涵等进行相关解读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关于具茨山岩画文化解释的若干假说。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解读陷入了一个共同的误区,即使用多个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论体系去解读一个文化现象,结果难免令人质疑。2009年9月24日至28日,笔者与中央民族大学龚田夫、张亚莎、肖小勇老师,著名考古学家王建新、汤惠生教授,张建林、蔡全法等多名考古学界及岩画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赴河南新郑参加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基本可以确认具茨山上存在着规模大、分布广、种类多、制作延续时间长的古代岩画和石构遗存,其中包括岩画、巨石、祭坛和石构建筑遗址,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原地区的比较完整的大规模古代石构遗址群。具茨山地区的岩画及大量分布的石构遗迹,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制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于史前时期,并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2009至2010年间,笔者三次深入具茨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与同学一起对具茨山禹州地区的青龙山、大鸿寨、九里山等岩画点的两千多个岩画个体严格地按照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规范和田野考古新规程的要求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建立了茨山岩画电子档案,为本文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具茨山岩画的地理、自然、历史和石构环境,使读者对具茨山岩画有大致的感性认识;第二章介绍具茨山岩画的几种类型,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讨论,对象确定为制作于史前时期的具茨山凹穴岩画。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对具茨山岩画释读的几种假说,并加以分析和批判,指出其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具茨山地区的史前凹穴岩画应源自于早期的萨满文化,其背后存在着一套严谨系统的思维象征体系。本文认为运用萨满文化的思维体系去解读具茨山凹穴岩画,可以对诸多凹穴形式的岩画做出符合共同逻辑的文化解读,避免陷入以往岩画研究中望图生意、主观臆想的误区,从而较真实地还原岩画背后隐藏的古代人类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以几个实例说明了现场测试tg 6时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介绍了现场测试tg6中消除环境干扰的几种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印刷行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为探讨钾硅钙肥在酸性红壤上茄子的施用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钾硅钙肥对茄子生长、养分积累及酸性红壤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影响,旨在为酸性土壤的培肥、改良利用以及
介绍了仓山区中低压电网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介绍了采用PLC和无触点功率模块实现工业电炉温度折线控制的方法,用这种控制方法,克服了传统电炉控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温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了电炉温度控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