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育、配偶流产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对多态患者进行家系回访、生育结局随访,为此类患者临床遗传咨询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各临床医院的男性不育及配偶自然流产患者4147例,经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为染色体多态患者134例,年龄22~43岁。设对照组1:随机人群602例,年龄24~30岁;对照组2:正常核型正常生育男性50例,年龄22~41岁;对照组3:正常核型无精子症男性50例,年龄21~39岁;对照组4:正常核型少精子症男性40例,年龄23~44岁。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精液分析、精液细胞学分析、生殖激素检测、AZF微缺失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精子非整倍体率进行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进行检测,看是否有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问卷调查对家系进行回访,电话随访其生育结局,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染色体多态在男性不育组及对照组1(随机人群组)中检出率分别为3.25%和3.16%,无统计学差异,但各类多态所占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在不育组中Y染色体多态所占比例最多,为53.6%;在对照组1中各类多态平均分配。2.134例染色体多态患者中43例为无精子症,37例为少精子症,54例精子浓度正常。Y染色体多态在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浓度正常组中所占总多态构成比为69.8%vs40.5%vs20.4%,常染色体多态在三组中所占构成比为30.2%vs59.5%vs79.6%,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P<0.05。在三组中随精液浓度下降Y染色体多态所占构成比增高,而常染色体多态所占构成比下降。16例无精子症患者精液细胞学分析结果显示,5例检出精子,2例检出生精细胞,9例检出100%的其他细胞。3.26例染色体多态伴无精子症患者的FSH、LH水平与对照组2(正常核型正常生育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3(正常核型无精子症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1例多态伴少精子症患者的FSH、LH水平与对照组2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4(正常核型少精子症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染色体多态患者激素水平变化与无精及少精有关,而与多态无关。4.在28例Y染色体多态伴不育患者中,9例存在AZF微缺失,1例核型为46,XY,Yqh+,8例核型为46,XY,Yqh-,缺失发生率为32.1%。5.染色体多态在配偶流产组及对照组1(随机人群组)中检出率分别为3.20%和3.16%,无统计学差异,各类多态所占构成比也无统计学差异。6.在配偶表现为流产1次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检出率为3.31%(20/604),流产2次患者中多态检出率为3.37%(22/652),流产3次患者中多态检出率为2.89%(7/242),流产4次患者中多态检出率为1.92%(1/52),流产4次以上患者中多态检出率为0%(0/13)。多态检出率不随流产次数增多而升高。7.回访35例多态家系,常染色体多态遗传自母亲15例,遗传自父亲7例,新生突变1例,Y染色体多态遗传而来8例,新生突变4例。新生突变核型为46,XY,15pstk+及46,XY,Yqh-。随访生育结局,在不育组中30.2%(16/53)患者生育出健康后代,在配偶流产组中55.6%(20/36)患者生育出健康后代,提示染色体多态患者可正常生育。8.多态患者的精子非整倍体率与核型正常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核型为46,XY,16qh+的无精子症患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14及15号染色体上各发现200kb及100kb的CNVs杂合缺失,核型为46,XY,21pstk-的无精子症患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22号染色体上发现360kb的CNVs杂合缺失。研究结论:1. Y染色体多态伴不育患者AZF微缺失发生率高,建议此类患者应进一步行基因检测;1/9/16qh±、D/G组变异、inv(9)不引起表型变化,提示其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直接原因,建议这三种多态伴不育患者可按正常核型人群选择生育方式。2.染色体多态性在配偶自然流产患者及随机人群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且其检出率与流产次数无关,提示多态不是导致配偶自然流产的直接原因,建议多态伴配偶流产患者可按正常核型人群选择生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