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文化人,使文化的价值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中清楚地呈现,并影响现代人的行为。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结构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变迁过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在传统文化的扬弃中实现的人们的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向现代化的转化的过程。我国的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最终在邓小平的复出后将文化引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自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日常工作到1977年中央恢复邓小平的职务这一时期他将知识与人才、科技与教育同四个现代化相联系,其文化现代化理论初露萌芽。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中国人的思想禁区,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化也进入了以经济为纲的范式,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形成,并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南巡谈话,其理论进一步成熟和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将教育同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连在一起,科技和教育构成了邓小平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其文化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协调并进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一贯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他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他将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在文艺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并结合新的形势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都构成了邓小平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是我国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财产,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化现代化的变迁应该遵循文化固有的规律,保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积极作用,使文化成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强大驱动力,实现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