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读经潮”作为一种对时代呼声的回应随之兴起,古老的文化和经典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读经”从一开始的民间行为逐渐升温,直至今日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儿童读经教育无疑是这一现象的重要代表。本文在理论上通过对儿童读经争论的整理和分析,对儿童读经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进行探讨,在实践上以北京府学小学的读经教育校本课程为个案,对其读经教育开展的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丰富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为我国当前儿童读经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调查法中使用了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其中个案选择的是北京府学小学,文献法包括前人研究的文献资料、个案学校文献、会议记录和读经出版物的收集;访谈的对象主要有四类群体,一是个案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二是负责读经教学的老师,三是接受读经教育的小学生,四是学生家长;问卷法主要用于个案学校三、四年级的学生,收集学生对读经教育的态度,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期待等方面的信息;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个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读经教学、学生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与记录。
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来自各方的有关读经的争论进行梳理,在赞同的观点中总结出儿童读经的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在质疑声中分析儿童读经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儿童读经的背景和儿童特点的分析指出目前应当探讨的不是“读不读经”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经”的问题;第二章,以北京府学小学的读经教育校本课程为个案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读经课程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师资状况、评价方式及读经教育的成效;第三章,对当前小学生读经教育特点进行探析,通过分析个案学校开展读经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折射出当前小学生读经教育的特点,最后,根据个案的研究得到小学生读经教育的启示,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读经教材的评审与规范,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做好经典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读经与辅助活动配合,突出隐性课程的作用,家校结合促进经典教育的渗透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小学生读经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