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加之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对学生情感关注极为不足,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较为简单而具有强制性,不能满足新世纪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为了探求更加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策略,笔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三所农村中学对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管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学生情感问题,应当得到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家长的关注。 2、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是:(1)形成原因上,除以往研究中发现的空间距离、能力吸引、兴趣、性格以外,还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乡镇和山村)、原来关系基础等因素;(2)学生选择伙伴时所趋同的品质都是积极上进的、健康的,并基本与家长的期望相一致;(3)在活动内容方面,除一起学习、闲聊、游玩、兴趣活动以外,还有帮助大人干农活;(4)大多数学生群体较少有违纪或违法行为,群体中具备明显地位和影响力的自然头领较少;(5)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结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可作为有利条件,与班级关系疏远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班级管理中的难题。 3、当前管理方式的弊端:(1)对学生情感不够重视,对“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管理原则存在一定曲解;(2)“堵”的方式既是限制学生自主发展的酷刑,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大敌;(3)当前的“引导”方式对学生自主发展及情感的尊重有表面化的嫌疑,它实际上还是具有强制性,仍然不适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针对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以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为中心的六条建议,以期对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管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