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来自各种心理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恋爱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压力等心理压力所导致的。面临同样的压力时,不同个体的压力表现会有差异,这是因为维护心理健康的个人能力心理复原力不同所致,心理复原力包括内保护因子(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情绪稳定方面)和外保护因子(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家人支持方面)。还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体育锻炼对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是否有影响,三者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是怎样的作用机制,已往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这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RSUS)等测量工具,对云南省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软件,对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情况,从年级、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体育专业的不同运动等级、非体育专业的不同锻炼群体之间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探索体育锻炼、心理压力、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大学生课余锻炼情况与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尚有差距,在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上有待加强。(2)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压力源是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且存在群体差异,总体压力水平男性低于女性;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生源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长期参加集体性项目锻炼的群体较个人项目锻炼的大学生群体轻;运动等级越高压力相对越轻;体育专业大学生较非体育专业轻;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经常锻炼群体比参与锻炼群体压力轻。(3)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整体处于中上水平,但有18.8%人群较差。且存在群体差异,总体心理复原力水平男性优于女性;长期参加集体性项目锻炼的大学生群体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朋友支持利用更多,而长期进行个人项目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稳定性更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中,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自我效能和稳定性方面更优异,运动等级越高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越好;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经常锻炼群体的心理复原力在自我效能、稳定性、朋友支持方面优于参加锻炼群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4)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心理压力相对更低,心理复原力水平相对更高。(5)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家人支持维度与心理压力的关系最密切;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锻炼频率与心理压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体育锻炼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锻炼频率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最强。(6)体育锻炼与心理复原力对心理压力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并能共同解释心理压力总变异量的63.1%;心理复原力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检验。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情况,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激励和监督机制,营造活力校园氛围。(2)心理压力是动态的过程,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定期抽查,密切关注高压力群体,给予心理辅导或干预。(3)通过调查发现,云南高校中有近18.8%的学生群体心理复原力较差,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是最大的,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和其他文艺活动。(4)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释缓心理压力,也能提高心理复原力水平,大学生适宜的身体锻炼运动量应控制在每周3-5次,31-59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