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 CA)是迷迭香(Rosmarinus)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及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鼠尾草酸的抗炎和抗肿瘤活性是从动物体内和细胞株体外实验获得的,至今尚没有关于鼠尾草酸的动物毒性试验数据报道。研究目的:基于鼠尾草酸的药理活性,评估鼠尾草酸在动物体内的急性和亚急性(30天)毒性。研究方法: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的急性口服毒性研究遵循OECD指南423条款,在Wistar大鼠进行的30天慢性口服毒性研究基于强化OECD试验指南407条款。进行急性口服毒性研究的昆明小鼠分为六个试验组,单次灌胃口服给药,鼠尾草酸的剂量分别为每公斤体重Omg、3500mg、4500mg、5500mg、7500mg 和 8500mg。亚急性毒性研究以7周龄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个试验组,每日灌胃口服给药,鼠尾草酸的剂量分别为每公斤体重Omg、150mg、300mg和600mg,连续给药最少28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学和生物化学指标测定,或处死动物解剖观察各主要器官形态和重量的变化,并做病理学检查。研究结果: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显示口服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100mg/kg体重。对所有存活小鼠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心脏和肝脏有轻微的水肿、细胞质变性,大剂量组肝脏可见单细胞点状坏死病灶,心脏可见心肌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亚急性毒性研究发现,连续30天给后实验组动物体重增加幅度稍微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随着实验进程,饲料消耗量略有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血生化测定发现在高、中剂量组血清总蛋白(TP)水平明显降低,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升高,其他指标四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雄性表现出器官与体重比值增加,包括肝、脾和心脏,肾/体重比降低。在中剂量和低剂量组,雌雄也显示脾的平均体重比增加。同时在高剂量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心脏有少数心肌纤维化和少量的心肌纤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脏中有单细胞点状坏死灶,肾脏有些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及胞浆空泡的病理改变。未发现低剂量组病理检查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口服CA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A具有相对较低的口服毒性但其长时间的使用,特别是在高剂量时应非常谨慎。因此,有必要依据强化0ECD试验指南407条款,做延长的90天慢性毒性体内试验,以便进一步评估鼠尾草酸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已取得显著提高,但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耐药的发生仍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所面对的严重问题,MDR-1/P-gp是介导耐药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化合物对MDR-1/P-gp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但因为其有效剂量存在严重的毒性反应,因此绝大多数无法临床实际应用。体内外的研究均证实鼠尾草酸具有抗肿瘤效应。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建立人类AML的K562/A02/SCID小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CA联合阿霉素的抗白血病效应。研究目的:建立K562/A02/SCID小鼠模型,探讨鼠尾草酸联合阿霉素在体内是否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研究方法:4周龄雌性裸鼠接种瘤细胞前三天给予环磷酰胺处理3天。收集体外培养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02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7/m1,每只裸鼠接种2个部位(左右腋下),每个部位接种1×107个细胞。注射K562/A02细胞2周后,处死6只小鼠,通过分离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涂片,并采用RT-PCR检测MDR-1和BCR-ABL基因表达,来判断K562/A02/SCID小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实验组给予1%(v/v)CA 2周,继而给予阿霉素1 mg/kg共三次,每次间隔2天。继续饲养4周后,采集血样、骨髓等进行白血病细胞计数、MDR-1和BCR-ABL基因和蛋白的检测以及细胞凋亡分析。研究结果:注射K562/A02细胞2周后,经采集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涂片,并采用RT-PCR检测MDR-1和BCR-ABL基因表达,证明K562/A02/SCID小鼠模型建立成功。CA给药组与和对照组相比血液中白血病细胞分别占20%和32.5%,两者有显著差别。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CA联合阿霉素组(15.5±1.56)显著高于单用阿霉素组(11.2±1.80),同样MDR-1和BCR-ABL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而肺肝肾和骨髓的病理检查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微血管中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在单用阿霉素组较多。两组小鼠的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9(10.0-44.2)天和33(29.4-36.6)天,含CA的实验组小鼠存活期显著长于不含CA的对照组。研究结论:CA能够显著延长K562/A02小鼠模型的生存期,表明CA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AML的辅助化学药物,并能够一定程度的克服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