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推介与传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在彝族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外宣传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在全球化时代中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文化身份。近年来,彝学研究亦可谓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的显学。然而,由于彝族文化具有非凡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与西方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彝族文化翻译策略选择与质量保证的难度,因此翻译策略选择与译文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彝族文化推介与传播的效果。外宣翻译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研究。  本文以翻译学和跨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运用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详细阐述和分析,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目的不仅是宣扬彝族文化,也是宣扬整个中国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内容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先适应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再以翻译生态环境“适应者”的“身份”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笔者详细阐述了彝族文化译者该如何来“适应”,以及适应了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选择”,如何“选择”等问题。在阐述外宣翻译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以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翻译观出发,提出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原则、策略及其质量评估等,并从语言、文化、交际等多个维度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解读彝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彝族民歌《小河淌水》外宣译本的三维转换原则和具体的翻译策略,旨在说明和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而分析设计出最优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期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本研究创新点包括:⑴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提出并证明了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彝族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评估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如何维护其生态平衡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⑵以生态翻译学的新视角和新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笔者通过选取大量的、典型的彝族文化外宣英译材料进行详细分析,旨在选择设计出较好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⑶采用将生态翻译学、外宣翻译与彝族文化三者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埃及裔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莱夫利(Penelope Lively,1933-)的《月亮虎》在1987年获得了布克奖后而名声大震。近几十年来,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于多国各地,作为一名女性
在中国,由于受到伦理文化的影响,人们使用着庞大的称谓系统。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两种。为了体现出对对方的友好态度和尊敬,人们又常常用亲属称谓去称呼非亲非故者,这样
外交语言是指国家间处理“外交事物”时实际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外交语言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国内语言学家对外交语言的研究主要从修辞学
英语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民族、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性语言。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英语已不再同于往
双足仿人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中的前沿科学,实现双足机器人稳定行走一直是该方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采用一种基于三维线性倒立摆模型、具有反馈的双足机器人步态系统,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