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小学是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重要发展期,是自觉养成优良品行的关键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农村小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学习管理、活动管理、生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四个模块为研究切入点,选择经历了学校撤并的Y市S小学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出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有普遍性的表征也有特殊的问题。通过对S小学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道德成长情况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学校布局调整后,其学生管理方式给学生的道德成长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管理方面,在保证非应试学科教学、优化课业形式、重视学习辅导的同时也存在着功利性、形式化、课程德育功能落实不足等问题,这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道德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却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常识的内涵;活动管理方面,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的同时也存在着活动繁多等问题,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参与道德活动和进行情感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道德情感的激发;生活管理方面,新增了就餐管理和午休管理两个模块,全天候督导制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督导,但简单的规范约束缺乏情感关怀,限制了学生德性养成的场域,不利于道德规范的自觉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新的师生沟通机制增强了学生对新学校的归属感,但由于许多相关工作尚未有效启动使得学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作用,学校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生道德成长的价值,建立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为核心的学习管理机制、以丰富学生道德情感为核心的活动管理机制、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生活管理机制、以形成积极心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