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平均生长型患者正畸减数治疗后骨面型的变化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正畸减数治疗患者头颅侧位片分析,测量反映骨面型的骨性指标,统计计算其变化量,并分析引起变化相关的机制,进一步阐释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为正畸减数拔牙对骨面型的影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青春期CVSMⅢ期、骨性Ⅰ类、平均生长型,不拔牙患者20例,拔牙患者20例。测量与骨面型有关的(牙合)平面指标4项(前牙(牙合)平面、后牙(牙合)平面、传统(牙合)平面、解剖(牙合)平面),上颌骨骨性指标4项(腭平面角、SNA、上颌长度、上颌位置),下颌骨骨性指标5项(下颌平面角、Y轴角、SNB、下颌体长度、下颌体位置),骨性面高指标2项(后面高、前下面高),与骨面型改变有关的牙性指标2项(上、下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共17项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每组的变化,两组间各项指标变化量进行秩和检验观察拔牙矫治带来的变化,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与下颌平面角变化量、Y轴角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牙合)平面指标:治疗后非拔牙组后牙(牙合)平面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前牙(牙合)平面增大,后牙(牙合)平面减小,统计学有意义。两组的传统(牙合)平面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牙合)平面被整平。2.上颌指标:两组上颌测量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上颌骨无明显改变。3.下颌指标:两组治疗后下颌体长度,髁突位置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面高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不拔牙组下颌平面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4.牙性指标:两组治疗后磨牙均发生前移,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磨牙前移。5.两组治疗前后变化量的比较,拔牙组下颌平面相对减小,发生逆时针旋转,第一磨牙位置相对发生前移,统计学有意义,其他指标变化量无统计学意义。6.相关性分析:磨牙前移量和下颌旋转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第一磨牙存在生理性近中移动,直丝弓矫治(牙合)平面有被整平的趋势,提示生理性备抗的重要性。2.青春期上颌骨发育基本完成,下颌骨还存在部分生长潜力,正畸治疗前可预判生理性面型变化。3.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影响骨面型。4.磨牙前移量和下颌骨旋转之间存在相关性,由于楔形效应,第一磨牙前移越多,下颌逆时针旋转也越多,提示对高角型患者有利,对于低角型患者必须加强支抗并控制好磨牙高度。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索运用CBCT研究上颌骨生长发育的方法,为三维研究颅颌面部提供方法学依据。   2、用CBCT图像3D头影测量分析方法研究替牙期正常儿童上颌骨生长发育特征,以
目的:  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矫治后,观察其颅颌面、上气道矢状径、舌骨位置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是否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均角道及周围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分析拔牙矫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