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观察试验组(补肾调周法组)与对照组(乳癖消组)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究临床根据月经周期动态调节患者阴阳水平治疗本病的疗效,为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试验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平行研究。选取60例至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普外科就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补肾调周法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采用乳癖消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患者乳房肿块大小、质地、范围,参考中医疗效评分量表记录乳房疼痛情况及伴随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前后黄体期(月经周期的第22天)抽血检验雌二醇、孕酮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二组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示:P<0.01,认为二者总体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具备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乳房肿块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17(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乳房肿块方面疗效相似。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在改善乳房疼痛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似。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经统计分析P<0.01,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试验组在改善乳腺增生患者伴随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经统计分析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经统计学分析P<0.01,认为二组都具有改善雌二醇分泌的作用,二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经统计分析P=0.75(P>0.05)。认为二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雌二醇分泌方面疗效相似。试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经统计分析P<0.01,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认为试验组在改善孕酮分泌具有显著疗效。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孕酮水平经统计分析P=0.52(P>0.05),组内差异无显著性,认为对照组改善孕酮分泌方面无显著疗效。二组治疗后孕酮水平经统计分析P=0.02(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认为试验组在改善孕酮分泌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及意义: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提示:采用补肾调周法中药口服总体疗效明显优于乳癖消口服的总体疗效,二者在改善乳房肿块、疼痛,调节黄体期雌二醇水平方面疗效相似,但补肾调周法中药口服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及调节黄体期孕酮水平方面更优于口服乳癖消片。补肾调周法汤剂中药口服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确切,有其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