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表现为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STIR形态学联合诊断对乳腺癌检出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采用Marconi Medical System(Eclipse)1.5Tesla超导磁共振扫描机及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以130例FFDM表现为肿块样乳腺病变(恶性34例共34个病灶,良性96例,共105个病灶)的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常规双乳STIR及DWI扫描,对不同序列图像的病灶-腺体对比噪声比进行t检验,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来评价FFDM及STIR成像对肿块形态学特征的显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用3组b值(b值=400s/m㎡,800s/m㎡1000s/m㎡)观察不同b值下FFDM表现为肿块样乳腺病灶信号及面积的变化规律,测量不同b值时乳腺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的ADC值,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检验,观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测量相同b值下乳腺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的ADC值,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检验,观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对乳腺良恶性病灶STIR及DWI形态学表现进行分析,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将病灶STIR及DWI形态学与ADC值进行联合诊断,计算其对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
1.乳腺病变对比信噪比显示CNR1-DWI与STIR,CNR2-DWI及CNR3-DWI序列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36,0.401),余各序列间无显著性的差异图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b值之间DWI图像质量综合评价无明显差异。
2.FFDM及STIR成像对肿块样乳腺病灶境界的显示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对肿块边缘、毛刺征,分叶征及异常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大部分乳腺良性病灶随着b值的增大DWI信号及面积逐渐减低,以纤维腺瘤和囊肿为主,大部分乳腺恶性病灶随着b值的增大信号和面积无明显变化。
4.除9例脂肪瘤外,所有良恶性病变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b值分别为400s/mm2,800s/mm2及1000s/mm2时,恶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正常腺体ADC值均明显不同(p<0.05)。
5.分别以恶性病变可信区间上限1.44*10-3mm2/s,1.18*10-3mm2/s,1.01*10-3mm2/s定为良恶性诊断阈值,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41%(27/34),76.47%(26/34)和73.53%(25/34),特异度分别为95.23%(100/105),95.24%(100/105),94.28%(99/105),准确度分别为91.37%(127/139),90.65%(126/139),89.21%(124/139).
6.病灶STIR形态学表现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35%(28/34),87.62%(92/105),86%(120/139)。当b=400s/m㎡时,ADC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故以ADC阈值为1.44×10-2m㎡/s作为乳腺良恶性病灶判断标准,病灶SITR、DWI形态学和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1.58%(31/38),97.02%(98/101),92%(129/139)。
结论
1、DWI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方法,通过检测人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能力,可以在形态改变之前发现病理生理改变,为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增添了一项可行的手段,可以成为一项常规检查。
2、不同b值下DWI图像CNR的下降较STIR图像明显,良恶性病灶STIR图像的CNR改变不明显,但综合质量评定显示不同b值间差异不大,不影响图像诊断。
3、STIR对肿块境界的显示优于FFDM,对肿块边缘、毛刺征、分叶征及血管的显示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4、乳腺良性、恶性肿块随b值的不同,其DWI信号强度及面积大小表现有差异的规律性,有助于定性诊断。
5、b值400s/m㎡、800s/m㎡及1000 s/m㎡时的ADC值对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鉴别诊断价值。
6、在磁共振形态学及信号强度的基础上联合ADC值可提高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