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的生态、生活和生产逐渐改善,但仍需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和空心化问题。以往研究大多选取发展良好,具有特色产业和文化背景的村落,对发展较落后的村落关注度较少,且对不同地域乡村的建设条件和可行性缺少系统性分析。本文先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国内外乡村发展和乡土景观理论,总结乡土景观构成要素。其次运用专家筛选、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研究方法,筛选评价指标和计算权重,建立乡土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最后对三个村的调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评价结果,计算得出不同地域村落的发展优劣势,并给出相应提升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各国乡村发展历程得出:由政策全面支撑的乡村发展不可持续,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提升乡村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谐、文化丰富、产业多元化发展。(2)建立了乡土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5项,重要性为:环境资源(0.375)>民俗文化(0.215)=乡风政策(0.215)>产业经济(0.121)>人居环境(0.073);二级指标10项,其中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为重要,其次是乡村管理、传统景观和生活方式;三级指标41项,其中0.05以上的指标只有二三产占总产值比例、区位优势、传统聚落、交通可达性、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补贴五项。(3)三个村综合评价都为较优。山地型的后岩村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和乡村管理体系,但传统生活方式、产业与产业结构较差。海岛型的双合村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自然和文化景观,但农耕业难发展,交通较闭塞,缺少就业创业培训和产品。平原型的上楼村有优秀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但文化严重流失,人居质量低,农业产业退化。三个村普遍出现文化缺失和产业断层现象,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结合也少,产品加工业缺少资金和技术,文化特色和产品不够丰富,盲目发展旅游导致产业支撑少。(4)针对评价结果,本文提出3方面的提升策略。第一,完善交通系统,拓宽资源运输渠道,并推动资金与技术引入,提高农产规模和加工技术,增加产品多样性。第二,修复乡村建筑与聚落景观,挖掘传统风俗和工艺,并融入村民生产与生活中,同时完善生活设施,提高村民归属感和生活质量。第三,推动传统文化和二三产业相融合,提升品牌效应,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结合互联网的宣传增加游人和产品出口,最终形成产业多元化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