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找出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叔本华从经验现象和形而上学两个层面对人类活动、尤其是道德活动进行了考察,指出同情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来源。为此,叔本华首先对康德伦理学进行批判,他对康德伦理学的目的、基础、研究手段等依次做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康德伦理学是以预设的、未经经验事实验证的纯粹道德法则为基础,并以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为对象,而且采用绝对命令作为形式,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构建起了一个没有实际根基的、忽略人性的纯粹实践理性大厦。康德认为,绝对命令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原则,具有纯粹实践理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依据绝对命令的原则去做任何道德行为。由此可见,康德的伦理学完全是从极端抽象的实践理性出发,以绝对命令为最高原则,由此保证人类道德行为的伦理价值。正因为如此,叔本华把研究伦理学形而上学基础的方向转向实际的人类生活本身,特别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活动和行为。 基于对康德的批判,叔本华从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利己主义动机与公正仁爱的利他美德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同情在伦理学中的核心价值,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同情的来源及其合理性做了进一步论证。他认为,只有紧紧抓住同情这一道德行为的经验基础,才能通过同情这个在现象世界中可以感知的道德现象,进一步深入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生命本质,也就是叔本华在论证中加以强调的那种作为生命同一实体的意志。 叔本华的同情伦理学力图探究人类活动的伦理意义,重视人的本性与情感,肯定人天性中的善,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使正统的理性主义发生了转向,开创了非理性伦理学的先河,使人的价值重新得到了重视。对叔本华同情伦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从现实与本质、理性与感性、教化与法制等多个角度对人类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对于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