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yland(2008)指出元话语是体现协商语篇中互动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在作者/说话人构建命题过程中能帮助实现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际。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学者已将其运用于如写作、阅读、话语分析等多种研究领域,然而在语用学框架下对翻译过程中元话语处理方式的研究分析却比较少。本研究选取《论语》原著及其两个译本作为分析对象,根据Hyland(2008)对元话语的定义和分类模式对三个文本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对比译作与原著中各类元话语的使用差异以寻求翻译过程中对元话语的处理规律,并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探讨这些处理规律如何引导读者实现最佳关联。定量分析表明除回指标记语外,其它各类元话语在三个文本中均有广泛使用。具体而言,首先译者在对框架标记语、言据标记语、语码注释语、态度标记语这四类元话语的翻译处理上基本对应于原著,但是也存在少量增减元话语的现象。其次过渡语、模糊语、增强语、自称语和介入标记语这五类元话语在译作的使用大大超过原著,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大量添加这几类元话语。本文结合关联理论,根据各类元话语体现的三种不同功能,包括语篇框架构建功能,制约推理功能和信息标识功能,对译者译文中加工处理各类元话语的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元话语用于实现哪种功能,首先对于原著中已使用的元话语,译者多采用直译方式以最大化还原它们为对应的英文元话语表达。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这些元话语是原著作者用于引导其读者进入加工处理该话语所需的认知语境中,帮助读者推理解析作者想表达的语意,译文中最大化还原它们,才能保证译作读者如源语读者一样,接收到这些语意推理线索,便于加工解析推理原著作者含义。其次在最大化还原原著中已用元话语的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亦通过添加、省略或转化元话语等其它加工处理方式。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译者在不影响原文命题内容基础上,通过增减元话语的翻译处理方式对读者的语境假设加以限制和制约,消除读者推理解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引导读者获取其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同时通过这些元话语向读者提供明示语言标记,突显原文话语间隐含的语意关联以增强话语的相关性,引导帮助译作读者在其预设的认知语境下加工交际线索,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理解加工话语时付出的努力,从而实现最佳关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