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活血化瘀药对桃仁-大黄为研究对象,筛选其活血化瘀的最佳配比,并探讨其相关的物质基础。 方法:通过《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桃仁-大黄药对所有方剂的大黄与桃仁的配比、功效主治、方剂类型等进行数据挖掘。以药效学方法筛选桃仁-大黄药对最佳配比;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的急性寒凝血瘀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给予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桃仁-大黄药对21天,测定其对凝血及血液流变学等各指标的影响;采用间隔24小时两次大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制备瘀热证大鼠模型,给予不同配比的桃仁-大黄药对干预30天,测定凝血、体温变化、血液流变学;肝脏、肾脏、睾丸(卵巢)指数等指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桃仁-大黄药对中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以均匀法设置不同配比的7个桃仁-大黄药对(1:5;2:5;2:3;1:1;3:2;5:2;5:1),同时设置大黄对照组,测定不同配比药对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蒽醌类(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的量,分析不同配比的桃仁-大黄药对大黄中10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 (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桃仁-大黄药对的方剂141首,配伍比例在1:4至12:1之间,在方剂中主要体现活血化瘀作用的配比范围集中在3:2至2:3之间,且配比频率出现最高的是1:1。(2)桃仁-大黄药对在寒凝血瘀动物模型下,配比为2:3、1:1、3:2时均可降低大鼠高、中、低切下的全血粘,并同时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酶含量并且改变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桃仁-大黄(1:1)剂量组改善极显著性(p<0.01)。(3)桃仁-大黄药对在瘀热证动物模型下,2:3高剂量组,1:1高、低剂量组,3:2高剂量组均可降低大鼠高、中、低切下的全血粘度,并同时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酶含量,并且改变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桃仁-大黄(1:1)高剂量组改善改善极显著性(p<0.01)。各组大鼠的脏器指数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平均体温Δ值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2:3低剂量组和3:2低剂量组,各给药剂量组的平均体温Δ值均明显减小(P<0.01, P<0.05)。其中以桃仁-大黄(1:1)高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4)与大黄对照组比较,(1:5;2:5;2:3)样品中随着大黄比例的升高,大黄中的没食子酸、(+)儿茶素、蒽醌类含量升高,番泻苷B含量降低;(3:2;5:2;5:1)样品中随着大黄比例的升高,大黄中的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蒽醌类含量升高;1:1样品中大黄的蒽醌类、鞣质类化学成分总含量最低。 结论: 通过对桃仁-大黄药对历代文献、两种致瘀模型不同配比药效学结果,及十种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药效学指标与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筛选出桃仁-大黄药对最佳配伍比范围,且与传统处方用药配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桃仁-大黄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中桃仁-大黄配比在1:1时,活血化瘀作用最明显,不同配比的桃仁-大黄药对物质基础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印证了桃仁-大黄药对功效的差异性。该研究有利于桃仁-大黄药对对相关证∕病治疗和解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并为桃仁-大黄组方规律研究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