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统筹协调下,我国迅速启动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机制,组织东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受灾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口支援工作。目前,我国灾后对口支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角色缺失、舆论纠错功能滞后、政府间救助方式单一、巨灾保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应该从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的现实依据入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
该论文的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试图界定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由于国内外对这一模式的深度描述还很少,因此,这种模式的实证研究显得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对口支援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研究。通过运用木桶理论、区域经济与政府作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解释我国地方政府在灾后对口支援模式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如何完善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研究。针对目前灾后对口支援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发挥该模式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为以后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是此项研究过程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一是旨在指出对口支援研究的缘起,提出研究的问题。二是提出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的方向、重点与不足。四是总结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讨论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理论综述。此部分分析了我国灾后对口支援模式的的形成与演变,主要从对口支援的提出、政策的形成到这一模式的确立展开分析,厘清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并预测这一模式的发展趋势。透过灾后重建中该模式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独特功能,同时,表明这一模式在灾区重建中发挥作用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第三部分:讨论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现实理论依据。此部分主要从灾后对口支援模式的现实依据和灾后对口支援模式的理论依据两方面来阐述。一是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中国国情,分析了我国灾后对口支援模式的现实依据。二是引入木桶理论、区域经济与政府作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展开分析,为灾后对口支援模式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对汶川震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介绍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其次,介绍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汶川灾区的成效。紧接着对灾区救援中出现的现实困境及进行归因分析。文中根据案例,阐述汶川震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现实困境,分别对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角色缺失、舆论纠错功能缺位、政府间救助方式单一、巨灾保险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
第五部分:展望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的改进取向。这部分主要围绕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援建有法可依;落实重建资金,强化政策监督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统筹优势;把握舆论导向,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完善重建体制,创新灾区援建方式;强化支援保障,落实对口支援项目等方面,探寻消解灾区对口支援模式困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