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胸主动脉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较其他类型心血管手术更常见,并且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虽然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临床结局令人满意,但是该手术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肾损伤。本文旨在阐明此类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与短期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阜外医院实施的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患者共553例临床数据。通过查询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我们完整收集了围术期可能影响肾脏结局的临床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肾损伤的定义以及分期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发布的《KDIGO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研究结果在本研究队列中,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77.6%:1期占比40.9%,2期占比17.4%,3期占比19.4%。住院期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与急性肾损伤分期呈正相关。3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0天内死亡率显著上升(P<0.001,P<0.05,P<0.01)。经过多因素分析后,男性(oddsratio[OR],1.94;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22-3.18;P=0.005)、年龄(每 10年 OR,1.37;95%CI,1.14-1.67;P=0.00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 5kg/m2OR,1.41;95%CI,1.08-1.87;P=0.01)、体外循环时间(每 30 分钟 OR,1.17;95%CI,1.01-1.37;P=0.03)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行其他类型的胸主动脉手术患者相比,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更高。通过缩短体外循环时间这一唯一可控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可能受益于中低温停循环而非深低温停循环。研究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为心血管术后常见发症之一,其发生显著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率及慢性肾脏疾病发生率。课题组前期对2013年至2016年于我院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术后AKI的发生率高达77.6%。鉴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极高的AKI发生率及其对不良预后的显著影响,为此类患者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肾功能保护方法,降低术后AKI发生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在各类探索A预防策略的临床研究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c可能更适用于预防高危肾损伤患者或术中经历显著肾脏缺血的患者,而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可能是C用于预防术后AKI适宜的临床应用场景。因此,课题组希望通过本研究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依托于本中心充足的手术量以及稳定的外科和围术期管理团队,验证RPC是否能减少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AKI的发生率及改善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双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30例18至65岁之间拟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RIPC)组65例,对照组(sham组)65例。试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实施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患者右上肢放置袖带,进行4个循环的缺血再灌注操作,每个循环包括5分钟缺血和5分钟再灌注。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标准判断的术后AKI次要终点包括:(1)严重AKI(KDIGO标准2-3期AK),(2)住院期间接受肾脏替代治疗,(3)住院期间全因死亡,(4)机械通气时间,(5)ICU停留时间,(6)脑卒中,(7)截瘫,本试验统计分析按照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原则。研究结果RIPC组术后AK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5.4%vs.73.8%,P=0.028)绝对危险度降低率(absolute risk reduction)为18.4%.根据A严重程度分期比较,AKI1期RIPC组略高于sham组,但未有统计学意义(44.6%vs.38.5%p=0.477):aki 2期发生率RIPC组显著低于sham组(.1%vs.20.0%p0.003)aki期发生率RIPC组低于sham组,但尚未见统计学差异(7.7%v.15.4%,P=0.170)在次要终点结果方面,RIPC显著降低严重AKI(2期+3期AK1)发生率(10.8%vs.35.4%,P=0.001),但术后肾脏替代治疗率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4.6%vs.9.2%,P=0.490)RPC组与sham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18h[四分位数间距,14-33h]vs.25h[四分位数间距,17-48h])。结论RIPC可显著降低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尤其是2期及以上AKI发生率本研究同时验证了RIP用于预防此类手术术后AKI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RIPC用于心血管手术高危肾损伤患者增加了临床证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是色氨酸(L-Trp)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其高表达可以促进色氨酸代谢并使其下游产物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使肿瘤逃逸免疫。目前对于IDO1的研究集中在胚胎发育、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等方面,在结直肠癌中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临床价值。同时,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有较大的争议,对患
食管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五年生存率约15%-25%。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食管鳞癌占食管癌90%以上,也是我国的特色癌症。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但治疗后容易出现耐药、复发、转移,患者整体预后较差。因此,我们需要深入
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疱疹性脑炎和更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HSV-2感染后可经感觉神经轴逆行至骶背根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这种潜伏感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表现为显性感染出现症状。反复感染给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这种潜伏和反复感染导致HSV-2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另外,感染HSV-2后可增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见于30%-40%的糖尿病患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病因,也是预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
研究背景和目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惰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来源于T或NK细胞,现分类命名为T-LGLL和CLPD-NK。该病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自1985年首次定义以来,国内外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并且,该病目前缺乏共识性的标准一线治疗,当前主要为经验性免疫抑制治疗,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环孢素等。临床医师对该病存在较大困惑,需要厘清认识,规范诊疗。为更好理解T-LGLL和CLPD
背景与目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是一类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恶性疾病。GTN对化疗敏感,低危患者通常采用单药化疗,生存率接近100%,高危和超高危患者则需多药联合化疗,虽然高危GTN患者治愈率可达90%,但超高危和难治性GTN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约40%的患者死于疾病复发和耐药。免疫治疗已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
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
食管鳞癌(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病理亚型。虽然食管鳞癌的综合治疗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食管鳞癌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危险因素之一,而其相对较差的预后主要与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在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的相关机制,发现提示转移和化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