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MRI探讨鼻咽癌侵犯舌骨上颈部筋膜间隙的规律及其与肿瘤T分期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贵州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200例,在治疗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结合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新修订形成的“鼻咽癌2008分期”,观察鼻咽癌对舌骨上颈部各筋膜间隙的侵犯情况及其与T分期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鼻咽癌的生长规律。 结果: 1、鼻咽癌对舌骨上各筋膜间隙的侵犯率依次为:咽粘膜间隙(200例)、咽旁间隙(180例)、咀嚼间隙(139例)、咽后间隙(125例)、椎周间隙(119例)、颈动脉间隙(57例)、腮腺间隙(14例)、下颌下间隙(2例)、面颊间隙(1例)。肿瘤向周围浸润的规律为:向侧方的咽旁间隙多于向后方的咽后间隙;向后方的咽后间隙多于向侧后方的颈动脉间隙。鼻咽癌向双侧浸润明显多于向单侧浸润。 2、鼻咽癌 T1期8例(4%)肿瘤侵犯咽粘膜间隙及咽旁间隙;鼻咽癌T2期34例(17%)肿瘤突破咽颅底筋膜侵犯咽旁间隙;鼻咽癌T3期61例(30.5%)肿瘤对舌骨上各筋膜间隙的侵犯率依次为: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100%(61/61)、咽后间隙77%(47/61)、咀嚼间隙68.9%(42/61)、椎周间隙67.2%(41/61)、颈动脉间隙37.7%(23/61)。下颌下间隙、腮腺间隙、面颊间隙及颈后间隙均未见侵犯征象;鼻咽癌T4期97例(48.5%)肿瘤对舌骨上各筋膜间隙的侵犯率依次为: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咀嚼间隙100%(97/97)、咽后间隙80.4%(78/97)、椎周间隙74.3%(74/97)、颈动脉间隙35%(34/97)、腮腺间隙14.4%(14/97)、下颌下间隙2%(2/97)、面颊间隙1%(1/97)。颈后间隙未见受侵征象。 结论: 鼻咽癌对于周围的舌骨上筋膜间隙侵犯中,以咽旁间隙侵犯率最高。颈后间隙是唯一未受侵犯的舌骨上筋膜间隙。肿瘤向周围生长的模式为:向侧方浸润多于向后方;向后方浸润多于向侧后方。鼻咽癌向双侧浸润明显多于向单侧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