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胜利》的“怀疑主义”主题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英语小说家之一。其经典作品《阿尔迈耶的痴梦》,《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黑暗的心》,和《吉姆爷》都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而康拉德的后期小说《胜利》,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这部小说确实是一部倾注了康拉德许多心血的重要作品,正确地解读其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康拉德及其作品中的“怀疑主义”主题很有帮助。本文认为主人公海因斯特的极易怜悯、同情别人,并付诸于行动与他的怀疑主义相悖。在这些行动中,海因斯特根深蒂固的“怀疑主义”思想一直占据着上风,致使他失去了爱的能力。本文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主人公海因斯特被他从父亲那传承而来的怀疑主义思想所控制着,但他的怜悯、同情的本能又迫使他时不时的情不自禁地和他人建立“联系”,而紧接着他又开始怀疑这种“联系”并试图否认它。不断的人际交往经历及丽娜的死最终使海因斯特意识到他的怀疑主义观并不能保护他免受一伙恶棍的侵害,同时,他也意识到,他的怀疑主义人生观让他失去了爱的能力及对生活的信任。他的自焚是他对自己以前生活并一直坚信的怀疑主义的否定。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康拉德是个有责任心的作家,虽然他天性悲观,对世界持怀疑态度,但他也有与孤立、疏远抗争的心态。《胜利》并不是康拉德衰败的作品,而是他对“怀疑主义”思想的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小说《胜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怀疑主义”主题。本文将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二部分是正论,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怀疑主义的社会,哲学背景分析),第二章(海因斯特对生活的怀疑),第三章(海因斯特对友谊的怀疑),第四章(海因斯特对爱情的怀疑),第五章(海因斯特的怀疑主义产生的悲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第一章主要写怀疑主义的社会、哲学背景。二十世纪末,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颠覆了人类的信仰,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怀疑整个世界。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类从完美动物的神坛上无情地推了下来。尼采极力地推崇——上帝已经死了,他的言论彻底击碎了旧时代人们所推崇的“上帝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神话世界。康拉德深受尼采的影响,他作品中的人物刻画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怀疑主义的思想。另外,康拉德的“双重身份”及他的人生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世界观。第二章主要写小说中主人公海因斯特对生活的怀疑态度。在这章里面,我主要通过主人公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对父子关系的怀疑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三章写海因斯特对友谊的怀疑。在这章里面,我主要通过他由于本能的怜悯、同情而“冲动地”救助毛里森的行为,及他对他与毛里森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来进行分析。第四章写海因斯特对爱情的怀疑。在这章里面,我主要通过他由于本能的同情、怜悯而援助丽娜逃脱磨难,及他对他与丽娜之间的微妙而特别的感觉,他对丽娜的爱的怀疑,及他对爱的忠贞的怀疑来进行分析。第五章分析由于海因斯特的怀疑观而导致的悲剧。丽娜对爱情的怀疑致使丽娜走上了自我牺牲的道路;在海因斯特的生命中,他不断地抗争他父亲灌输给他的观念,他的自焚就是这种抗争的极大的证明。丽娜死后,海因斯特意识到自己的不负责任,并向戴维森承认——男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会怎么样去期望、没有学会怎么样去爱、没有学会相信生活!他辜负了丽娜对他的爱的期望,因此,他用“悲哀”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负疚感。他脑海里充满着懊悔,之前的“隐居”生活及父亲的怀疑主义观,使自己丧失了年轻时就学会去期望,学会去爱,学会去相信生活的权力,他也因此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乐趣。最终,海因斯特认识到他的怀疑主义思想使他不能很好地去爱丽娜,也不能把她从恶棍的手中拯救出来。丽娜死了,而他也已经没有人可以去爱了,他选择自焚来赎罪。他们俩躯体的焚烧使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他们的灵魂在火焰得到净化,并在爱中得到永生。恶棍琼斯的极度的怀疑思想导致了几条生命丧失的悲剧。同时我分析了作者康拉德塑造两种不同人物的原因及意图——通过这两种性格的人物对比,作者表达了他天性悲观,对世界抱怀疑态度,但同时又有与孤立、疏远抗争的矛盾心态。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文通过细读,分析得出《胜利》并不是康拉德衰败的作品,而是对他之前作品的一种延续,《胜利》不仅仅是一部情节剧,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刻的主题,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际关系。在这部小说里,康拉德继续他之前就一直探讨的主题——怀疑主义思想。小说主人公海因斯特死前的忏悔表达了主人公渴望更早地学会去爱,学会去相信生活的愿望。主人公的自焚是他对他之前生活的否定,也是对他怀疑主义思想的丢弃。
其他文献
琪客文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渗透并影响到国内文学界。对其女主人公的个性研究及女性角度的研究与评论也日趋热烈。语言学分支之一语用学也是文学分析的有效手段
当今的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已不仅仅是盎格鲁一撒克逊后裔的创造。它像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全球化的趋势,又有地方化的特征,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向才能真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