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和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diabetes foot,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性和致死性,物理治疗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安全可靠的辅助治疗手段,其疗效已逐渐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目的观察物理治疗方法(包括远红外线、半导体激光、气压循环)使用后DF患者生化指标、下肢血管超声及检测结果,分析该综合物理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病人中80例DFU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诊断标准。将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12年2月以后病房开展物理治疗后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物理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综合内科抗感染、控糖等治疗方法,物理治疗组在使用常规治疗上联合物理疗法,每天一次,采用序贯方法分别使用远红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照射及气压循环,连续观察3周,记录两组各项生化指标、下肢血管超声、溃疡面积变化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阳性例数、率表示,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治疗后血糖、血脂、CRP水平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物理治疗组治疗后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DFU患者下肢动脉明显病变者达56例,包括动脉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等。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峰值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平均流速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物理治疗组治疗后股动脉、足背动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过测量治疗前后溃疡面积比较,其中物理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常规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结论1、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物理疗法治疗DFU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2、常规控糖、抗感染等治疗同时联合物理治疗方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且操作简单,成本更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