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境内两周时期青铜容器是青铜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甘肃考古学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探索甘肃地区青铜容器的发展及演变,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在不同时期里文化的差异,对于挖掘甘肃地区两周历史文化,以及西北各民族、方国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考古资料可知,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二百余件,共23种,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三大类。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上纹饰共26种,分为动物、几何、植物纹及其它纹饰。首先,针对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的青铜容器进行了分类、分型、分式研究,发现鼎、簋、甗、壶、盘、匜不仅出土数量大且形式最多,是当时生活中的主要使用器。其次,进行分期研究,甘肃两周青铜容器可分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战国五期。总结青铜容器形制与纹饰演变规律,从侧面反映两周时期甘肃境内先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进程。甘肃地区在两周时期文化体系众多,有周、密、秦、戎文化体系,文化面貌复杂多样。对不同文化属性青铜容器的器类、器型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并通过对各文化属性青铜容器器型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属性青铜容器文化的交融。最后将甘肃境内两周青铜容器与周王畿青铜容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地区青铜容器的文化关系,发现周王畿对甘肃境内青铜容器文化影响较大,大多青铜容器的形制都来源于周王畿,但甘肃境内先民在借鉴周王畿青铜容器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