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实验性糖尿病小鼠中,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的分布及其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动物,A组为未经处理的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成功诱导出糖尿病的小鼠按每组5只随机分为B、C、D、E四组。B组为喂养标准实验饲料4周,C组为喂养1周标准实验饲料然后添加含290 mg/kg PLX3397的AIN-76A饲料3周以去除小胶质细胞。D组喂养标准实验饲料12周,E组为喂养9周标准实验饲料,然后添加含290 mg/kg PLX3397的AIN-76A饲料3周。B、C两组动物于第4周被处死,D、E两组动物于第12周被处死,眼球标本均于处死后即刻获得并固定。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P2Y12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并测算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值(AOD)值以间接代表小胶质细胞的数量;Tunel法测定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情况;将上述观察和指标在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显示,与空白对照的A组相比,B、D组神经纤维层变水肿,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核层排列变疏松;C、E组虽也出现上述改变,但程度较轻。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A组可在视网膜内层检测到少量的小胶质细胞,B、D组的小胶质细胞则分布于视网膜全层,提示其由内层向全层发生迁移,C、E两组在各层均未检测到小胶质细。检测到小胶质细胞的A、B、D三组的P2Y12抗体的AOD组间相比,B组的AOD值最高,分别与A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5;t=2.63,P<0.005),A组与D组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2.14,P>0.05)。一个400倍光镜观察视野下的光感受器细胞平均凋亡数A、B、C三组分别为0.67±0.87,9.22±1.56,2.22±0.97个,B组和A、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3,P<0.05;t=14.36,P<0.001);D组和E组则未见凋亡细胞。结论在糖尿病早期已经出现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通过早期对小胶质细胞进行耗竭化处理可缓解视网膜的水肿和外核层细胞的凋亡,提示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害过程。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未来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