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roD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对传统抗肝炎的特色中药材叶下珠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叶下珠应用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叶下珠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药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是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的全草,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有抗肿瘤,治疗肝炎,抗菌消炎,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叶下珠水提液在体外抗HBV作用效果明显,叶下珠对动物肝细胞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具有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7221和抑制其增值作用,同时叶下珠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显著。临床上该药主要用来治疗肠炎,痢疾,肝炎,肾炎等疾病。因此,有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了一些报道。为了更加丰富该药的研究内容,我们对叶下珠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系统查阅了叶下珠的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通过溶剂和色谱方法,从该植物中分离了22个化合物,利用化学,光谱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3个:β-树脂乙酸酯(β-Amyrinacetate),α-香树脂乙酸酯(α-Amyrinacetate),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个: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oleanolic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oleanolic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e-(1→2)-α-L-Arabinopyranoside);黄酮类化合物2个:橙皮苷(Hesperid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醛类化合物1个: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酚酸类化合物3个: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没食子酸(Gallicacid),香草酸(Vanillinacid);甾醇类化合物3个: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胡萝卜苷(β-sitosteroll-3-o-β-D-glucoside);脂肪族化合物2个:正四十五烷醇(Pentatetracontanol),正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acid),   在已鉴定的化合物中11个化合物是首次从叶下珠中分离得到的。   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中药叶下珠的研究内容,为今后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为从中筛选活性成分或先导化合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血栓的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而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
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全世界大约有250种,我国有4种,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江西、台湾等省份。本实验选用栀子的干燥果实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目的:对广西苦玄参Picriafel-tarraeLout.的植物形态及其茎、叶进行生药学研究;按照药典规定制定苦玄参水分、浸出物、灰分、重金属等检查项目的限量范围;建立苦玄参的含量测定方
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能引起人体免疫机能降低,从而导致人体对一些致病性真菌易感。有统计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血液真菌感染是AIDS患
目的 通过对模拟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处理的香蒲品质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研究,探索寻找蒲黄(香蒲花粉)受环境二次污染的影响程度和规律,为开发利用湿地中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品种研究是采用生药学、植物生理学的常用方法对模拟人工湿地环境中的水烛香蒲和蒙古香蒲品种变化进行实验和分析;质量变化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蒲黄的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用ICP-AES
学位
目的:自古至今在中医药界流传着“逢子必炒”“逢子必捣”的俗语,其理论根据源于“大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不行,炒而使之质地疏松,并取其生升熟降之意”。说明了种子果实类药物应用炒法炮制的普遍性和必要性。鉴于传统人工加热翻炒药物具有:加热火力、温度、受热时间等因素不易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凭主观判断而有较大的差异,操作时劳动强度大,烟尘多,污染环境等不足故本实验研究应用现代微波新技术产品——转波炉
异戊烯基类黄酮为一类独特的黄酮化合物,特征为在黄酮骨架上连有异戊烯基侧链。研究表明,异戊烯基类黄酮有降血压、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HIV等生物活性。甘草中黄酮的种类颇多,按极性划分主要包括极性较大的水溶性黄酮与极性较小的异戊烯基类黄酮。文献报道甘草中的异戊烯基类黄酮含量虽低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课题以甘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草中水溶性黄酮与异戊烯基类黄酮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对水溶性黄酮与异戊烯基
目的:  1.通过MeSiCl3/DMF催化具有α-H的醛与N-取代苯胺的两组分多米诺反应,合成含N,O杂原子的七元杂环化合物。  2.通过筛选多米诺反应所需的催化体系、反应溶剂、反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