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我国股市也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相继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创业板的成立等重要的市场改革,股票市场的市值、规模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股票市场作为经济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调控中介,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货币当局也越来越重视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制定相应货币政策时,也日益关注股票市场,这是因为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必然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货币政策的时候也应把股市的反应纳入调控目标范围内,以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自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为了调控宏观经济,我国央行更是频繁的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对经济调控的一剂“猛药”,股票市场作为经济体重要的一部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所以本文针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事件研究法和ARMA-GARCH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做实证研究,运用GARCH模型来进行收益率的预测,同时结合理论来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研究样本为2008年1月16日到2011年11月30日的上证综合指数,基于篇幅的考虑,只分析了单向调整即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在2007年8月份席卷了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公司破产预示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本文的主要内容着眼于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在随后的几年,我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底开始,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短时间内有限遏制住了经济增长的下滑趋势,但经济势头仍不稳定。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这期间我国经历了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银行信贷规模急剧增长。与这段时期我国严峻的经济形势形成对应的,是跌宕起伏的股市。股票市场如同商品市场,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着股票价格,但中国的股票市场不但具有一般股票市场的特征,还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现象:波动幅度大、频率高。这是因为,我国股票市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是一个“政策市”,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但不可否认,随着股市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投资理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股市,股票市场也逐渐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央行频繁的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宏观经济,引发了很多学者对央行货币政策行为的思考。长期以来,经济学界重点关注的是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及相应的改革研究,而对于准备金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关注较少。国外学者研究了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同时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结合分析,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和股价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事件研究法,自向量回归分析法(VAR)。而国内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国内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和股市关系的分析有不同的结果,但总体上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存在着滞后、不稳定的影响在仔细分析并选择性借鉴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事件是否会对股价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结果判断是否会产生异常报酬率,并由此分析准备金率的调整这一事件与股价的波动是否相关。本文的事件研究法以事件宣告日为事件日,发生日前后15交易日为事件窗口,研究数据选用上证综合指数,因为上证指数代表了我国股市的整体表现趋势,通过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其代表性较强。根据上证综指的统计检验特性——尖峰厚尾和聚群性,我们利用GARCH模型来计算其收益率,根据真实收益和预测收益的差来确定异常报酬率。如果非正常报酬率的值为“正”,说明事件对股票价格有正的影响;如果非正常报酬率的值为“负”,可以推论事件对股价有负的影响。另外为了确定事件对股价的影响是否足够明显,因此对统计量进行了显著性检定。通过t检验来分析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是否显著,结果显示,各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表现是不相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时候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较大,有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却不显著,还有一些在事件发生日前股市就表现出一定的预期反应。不同的反应表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事件发生前后我国宏观经济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预期。总体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票市场的价格以及股票收益,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同时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特征,有时候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影响,有时候影响不显著。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第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央行更多的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行政手段的直接调节相对过去越来越少。由于传导路径的局限性以及政策传导过程的复杂性,我国还未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传导机制。另外,加上政策本身的滞后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应政策的有效性。最后,金融创新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第二,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从2004年4月25日开始实行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理论上,差额准备金制度可以避免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控的“一刀切”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对资产质量差的银行的盲目扩大信贷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实际上,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性,使其实行效果打折。首先,差额准备金制度并没有公平的对待各类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在资产结构和内部治理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优于国有银行,但是其对应的准备金率却更高。其次是准备金利率的不合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惩罚性准备金利率高于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但商业银行需要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时,从超额准备金转过来的资金却获得更高的利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惩罚力度和效果。第三,我国股票市场不完善。尽管我国股票市场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仍然处于不完善和不发达的阶段。市场发行和交易制度的不完善,使“双高现象”-高溢价发行和高溢价流通一直存在;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发挥市场的激励性;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激励机制,使股票市场频频出现违规、内幕操作等现象;其次缺乏完善的分红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股票市场市场化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众的反应和预期达不到相应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所要达到的要求,投资者还不能有效的根据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来优化其资产结果,从而获取超额收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其完善和发达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很不完善,这就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例如,基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选择了近几年频繁调整次数中的几次来研究分析,并没有对所有的调整事件进行事件研究和实证分析。另外,本文选择的样本也是单向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事件,只考虑了上调事件,而未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进行研究,对于这些问题本人将努力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