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7年10月,在威廉斯堡举行了主题为:“世界教育危机问题”国际讨论会上,“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规划研究所所长库姆斯首次提出,随后传入我国。“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①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②随着新课程理念颁布,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在这之前实行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从宏观上把握教育局势和现状,对于学校现有的资源不能够充分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可以弥补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积极创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促进了学生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学校不仅是教育的载体,更是教育的平台,校本课程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加多元,使课程更加丰富。笔者结合河北省中学现有的资源,以河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背景,展开了对河北民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与研究。笔者之所以选择河北民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为论题,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整体教育环境需要校本课程的加入,国家与地方课程需要校本课程的补充来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其次,虽然我国提出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校本课程在各个地方的开发却并不广泛,开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缺乏有关校本课程的文献信息,或者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等。而笔者作为学科教学方向的研究生,通过对文献的调查与梳理发现了校本课程这块充满希望的领域,看到了音乐校本课程方面的空白,再加上研究生期间笔者对本校“国培”项目的了解和观摩,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希望将这些理念和思想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既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也是责任所在。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能够完成基于本土音乐文化河北民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笔者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校本课程以及音乐校本课程的文献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和分析,对我国的音乐校本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次,笔者采用访谈法,对几名高中音乐教师进行采访,了解到音乐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的态度十分积极,但同时也表示开发的阻力和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最后,笔者随机抽取了几名高一学生,按照观察法的要求,通过对音乐课堂上的学生们的表情、动作以及互动情况的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进行细致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们很喜欢音乐,在音乐课上学生们很放松,对于音乐鉴赏和歌唱都表现得比较积极,这对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十分有利。本文在绪论部分先指出了笔者研究本文的原因和意义,并且将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步骤和思路也简单的做了陈述。进入正文部分,笔者首先进行了校本课程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该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校本课程研究现状,包括音乐校本课程的研究,同时笔者对已有研究的优秀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紧接着是进一步阐述音乐校本课程的概念与意义。首先,笔者概括总结了音乐校本课程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当今课程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最后,笔者也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开发音乐校本课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的主体,以春光中学为开发对象,笔者主要对课程的实施设计与步骤,笔者从开发背景与情景分析,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建议与计划,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教案方面,笔者设计的关于河北民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教案主要由美丽燕赵,多彩民歌和课程的评估与评价两个部分组成。最后笔者概括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结论,同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中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