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以地缘为基础的郡县制取代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国野制度。可以说,正是因为县制这一基层行政制度的确立,大统的格局才得以确立。虽然秦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所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加以发扬的许多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制度为后世所继承,譬如,两千年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仍然沿袭了秦县制的一些基本原则。汉代以降,有关郡县制的相关问题聚讼良多。传世文献中有关秦代的资料较少,学者多以汉代文献逆推秦代制度,得出的结果与真实的秦制存在区别。出土资料的发掘为研究秦代县制提供了机遇。特别是里耶秦简以及云梦秦简为我们构建县级政府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事例。本文从有关秦县的出土文献入手,尽可能的将汉制与秦制剥离,希望能够对秦代县级政府的运行机制有详尽的说明与分析。避免由于对史料的误读而产生臆想之失。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县制从西周到秦以来的发展脉络。县制作为基层行政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晋、秦等国纷纷效仿。此时的县是地方行政建制由分封制向郡县转变的过渡形态。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县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大一统以后,县制被推行全国并施行至今。相比于前代的县制,变法后的秦县具有密集性、普遍性、官僚性和等级性等特点。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县制下的人员构成情况。出出文献所见迁陵县的官员可以分为两大系统:长吏和少吏。长吏有县令、县丞和县尉;少吏分属于司空曹、金布曹、仓曹、户曹、吏曹、狱曹、令曹、尉曹、覆曹九曹。本文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对它们的职掌进行概括。县尉负责尉曹,襄助县令处理军务;县丞负责其他八曹,辅助县令处理政务。在秦制度变革的背景下,诸曹体制作为县属机构并不成熟,但诸曹属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为后世的地方分权职事提供了借鉴。第三部分从基层官员的选拔、待遇和考核三方面来探讨秦县官僚体制的内部运行机制。在“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治吏思想下,秦代建立了一套良性的官吏铨选机制,通过用较高的待遇激励、严厉的考核来督促官员更好的履行职责。第四部分以迁陵县为例讨论了秦县与上、中、下三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县政府承接中央与郡政府的政令;与同级政府间在多个方面协作;监督管理乡级政府。县级政府是维持地方统治严密网络的重要环节,也是周边地区安全平稳的重要保障,还是地方情况上达的主要渠道。县制加强了统治者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有效的完成了中央集权。秦县制在行政过程中重视律令又富有人文情怀,有效的实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平衡和制约,最终构成了以高度集权和专制为特征的社会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