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型绿道的空间布局评价——以上海市宝山区环区绿道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50%的新阶段,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和回归自然。加之严重的城市污染,使得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绿道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景观生态意义、可以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绿道一直是国外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前沿,绿道的设计实践也在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开发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而我国的绿道研究与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较少关注绿道的游憩功能,缺少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对城市绿道的研究。  本论文立足于地理学科,在回顾国内外绿道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用文献分析法对专家学者对游憩资源和绿道的相关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区位环境条件、内部空间结构、旅游资源价值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宝山区范围内的绿道和游憩资源特征,从人们进行游憩活动的环境需求和人们对环境的知觉体验,构建以22个指标为主的宝山区游憩型绿道初步评价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适用于城市游憩型绿道的评价体系,并确定评分标准。最终从绿道的空间布局、绿道系统、游憩价值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游憩型绿道的评价体系,向10名专家获取各指标权重意见,输入YAAHP软件进行群决策计算,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个因子的权重。结果表明指标层权重最高的依次为:居民可达性、景观优美度、游憩资源类型丰富度、可进入性。所占权重和为0.47,约占总权重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在人们对游憩型绿道的最期望的是区位便利,容易进入,并且游憩资源丰富优美。这些正是在城市车水马龙中生活的人们所最向往的游憩目的地特点。  在建立游憩型绿道的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评分标准后,对宝山区游憩型绿道进行评价。按照指标体系的12个指标,运用地理学、旅游学、景观美学、统计学等学科方法,对宝山区绿道进行调查、分析,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在12个指标中,得分最高的为绿道的游憩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为100分,其次为绿道设施完备度、游憩资源类型丰富度以及可进入性,得分均为90分。为宝山绿道的优势。得分最低的指标为知名度以及绿道游憩的配套设施(自行车租赁点),得分仅为30分。宝山区绿道评价的最后得分为72.95分,游憩等级为二级。  最后,综合考虑宝山区绿道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结果和实地观察,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的加速,诸如国土空间无序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背道而驰。针对这些问
开都河是我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的四大源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的主要源流。其径流量的变化关乎下游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焉耆盆地和孔雀河流域的生
全球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增加,交易频率上升,产业链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区域产业链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对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增加,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实践载体也愈加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