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文本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象,其复杂性是由文学文本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文学文本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文学文本的目的是运用语言手段的审美功能来传达交际者的情感内容。审美性使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而显现出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学文本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界关注的中心问题,尽管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文学翻译中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心理语言学以言语活动的主体——人为出发点来研究文学文本言语活动,强调文学文本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克服了传统语言学的局限性。心理语言学为文学文本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论文以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多角度对文学文本翻译这种特殊的言语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从心理语言学的新视角探究文学文本翻译的本质。论文由引言、正体(共五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引言”简要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选题动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心理语言学概念基础”简要介绍了心理语言学中几组最基本概念:意识、语言意识、语言个性,涵义、观念,世界图景、世界映像、观念体系,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界定,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心理语言学概念基础。第二章“心理语言学的文学文本观”以心理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文学文本的言语活动本质、文学文本的情感涵义统辖、文学文本的心理结构、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文学文本的知觉等几方面透视文学文本这种特殊的言语活动,为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决文学文本的翻译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心理语言学视野中的文学文本翻译”从心理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文学文本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学文本翻译是以审美为目的的、特殊的、第二性的言语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作者意识和译作读者的意识透过译者的意识所进行的审美对话。文学文本翻译活动包括三个阶段:从原文文本到译者,从译者到译文文本,从译文文本到译作读者。其中前两个阶段是译者的翻译活动阶段,是翻译交际的前提;第三个阶段是译作读者通过译作与作者的交际阶段,是翻译交际活动的完成阶段。译者的翻译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原文文本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