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当代社会中,宗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宗教问题更是错综复杂,我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如何引导宗教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在其整体的思想体系中比例不大,但是它确能为处理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三章内容展开:第一章着力分析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和形成,主要阐述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宗教观日趋成熟的过程。首先,马克思的宗教观产生的背景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方面,从外部的社会环境出发,通过了解当时马克思生长的国家背景、社会环境以及马克思的家庭背景,分析外部环境对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系统的从学术继承层面上来分析马克思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本文沿着历时的脉络,从早期的唯理派与经验派到黑格尔,再到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对马克思宗教观的理论来源做一个系统的探源。其次,在系统了解了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背景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对马克思宗教观形成的脉络做一个细致的梳理。本文主要把马克思的宗教观分为四个阶段,即1837年以前的学生时代萌芽阶段、1837—1844年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转变阶段、1844—1848年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形成阶段以及1858以后《资本论》深化阶段。通过各个阶段马克思宗教观的梳理,对马克思个人的宗教观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尤其是第四个阶段尤为关键,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是对马克思宗教观重新认识的关键章节。第二章阐述马克思宗教观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宗教的功能及宗教前景预测。通过分析学术界流行的“鸦片说”、“异化论”、“自我意识论”、“虚幻反映论”来提出自己对于马克思宗教本质的浅薄认识。当然,任何事物,付诸于实践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宗教功能探讨势在必行,本文突破了以往多研究马克思宗教的消极功能的界限,在本文中多是在分析马克思对于宗教积极功能的认识,通过分析宗教的政治功能、文化传播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心灵慰藉功能及社会整合功能,使人们对宗教重新认识。当然,宗教的前景也是学界热议的话题,马克思就宗教的前景有具体的言论,他认为宗教发展的终点必然是消亡。第三章主要论述马克思宗教观的当代影响,这也是全文的难点所在,主要结合宗教的格局现状,分析马克思宗教观对于我国宗教影响,进而提出引导宗教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启示。从整篇论文来看,重点是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形成及主要内容,难点是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中对宗教的本质的概括。当然,文中有诸多观点可能有些偏颇,还有待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