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视角下的中苏关系(1960—1970)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危机开始、危机升级和危机降级,危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本论文以国际危机发展理论为切入点,探讨20世纪60年代中苏危机的演变模式。 危机开始的模式有如下几种:(1)在多极体系中,国际体系的权威分散或权威对体系内的矛盾与冲突呈漠视态度,则危机可能发生;(2)如果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长期存在,它们极有可能发生危机;(3)能力弱小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危机感;(4)国家间政治体制不同,双方之间的认知威胁较高,则危机较易发生;(5)领土接壤的国家,它们之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高;(6)当一个国家初建,面临着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而将其视线引向国家的对外政策,它将不惜铤而走险,对外实行危机外交政策,或因此成为其他国家实行危机外交政策的目标;(7)如果外界对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构成威胁,则这个国家可能面临危机的发生。中苏危机开始(1960-1963年)的模式是几种模式的复合统一。与苏联相比,中国国力微弱,领土面积较小,又与强国比邻为伴,国际上比较孤立,国内由于国家初建面临诸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它对苏联的脆弱性提高了。所以,成为苏联实行危机外交政策的目标。 危机的升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升级,另一种是国家关系的全面升级。中苏危机升级(1964-1969年)的模式,无论从危机演进的时间跨度上看,还是涉及的领域上看,中苏危机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带来的后果是中苏两国关系的全面危机。 危机降级主要四种模式:(1)有关各方的谈判;(2)第三方的干预;(3)通过有限战争的形式来化解危机;(4)运用威慑手段。中苏危机的降级阶段是指1969-1970年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危机解决的模式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两国之间展开的谈判,又有第三方发挥的影响,既有中国为了维持边境安全而展开的有限战争,又有中苏两国互为核大国相互威慑所发挥的作用。 中苏危机演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体系层次上的原因,又受到双方国内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总结中国应对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得出启示。
其他文献
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化发展,已经成为席卷全球金融创新的热潮。这一点可能是当时开创资产证券化的美国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中共十八大明确把“社会公平”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促进社会公平,并围绕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的追求。坚持社会公平,是均衡配置社会资源、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前提保障,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起点,反映
受贿犯罪作为一种古老的犯罪现象,对政权的根基构成了严重的腐蚀。虽历代统治者均严厉惩治,但始终难以根除,甚至可说是“长盛不衰”。作为当今世界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受贿罪同样
虽然我国《公司法》对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已经有了制度性的设定和基本的规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受到其他国家管理模式影响的冲击之下,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