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文明入宪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以往“重行政轻司法”的环境保护模式下,我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权及环境请求权的理论认知不断深化,公众开始将环境案件诉诸司法以维护环境权益,实现环境正义。而传统的审判模式却无法有效应对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环境案件,因此环境司法专门化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普遍推行。从实践效果来看,环境司法专门化契合了环境案件的特征,在追究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入宪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以往“重行政轻司法”的环境保护模式下,我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权及环境请求权的理论认知不断深化,公众开始将环境案件诉诸司法以维护环境权益,实现环境正义。而传统的审判模式却无法有效应对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环境案件,因此环境司法专门化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普遍推行。从实践效果来看,环境司法专门化契合了环境案件的特征,在追究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预防生态环境污染以及修复受损环境方面彰显了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特殊价值。文章首先描述了环境司法专门化提出的背景,说明走环境司法专门化道路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梳理了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基本内涵,本文取其狭义概念进行研究,厘清基本的构成要素。然后从协同共治、环境权以及司法能动主义三个维度阐述其推行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环境司法专门化在处理环境纠纷中的价值,充分证明了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合理性、必要性。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就推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规范性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度构建的合法性,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环境司法专门化进行规范性分析尤为重要。本章主要从宪法依据、法律依据以及地方性规范依据三个层次展开,以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的设置、环境诉讼程序两个维度为视角进行规范分析。从宪法至法律层面讲,设置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有较为充分的法律依据,然而针对环境审判机构具体的受案范围、管辖、事实的认定、判决的执行等程序方面仅能找到地方性规范文件作为程序性依据,缺乏效力较高的、统一的法律规范作支撑。基于此,要及时完善对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程序性规定。文章第三部分从实证角度入手,从表象的审判机构的设置、审判队伍的配置情况到较为深层次的环境审判机构的司法审判实践情况,由表及里进行探究。在环境司法专门化推行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在具体的环境审判、执行措施中充分发挥了司法创新精神以及环境司法理念,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亦看到了环境司法专门化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就环境司法在规范依据以及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回应。主要从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规范依据、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与审判机构体系建设以及构建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也强调了在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过程中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
其他文献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临床治疗是一项重大的全球性挑战。近年来,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然而,临床上现有抗真菌药物种类不足、耐药性严重以及毒副作用大,再加上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进展缓慢,远远达不到临床对抗真菌药物的需求。因此,亟需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本论文主要针对抗真菌药物种类不足和耐药性严重等问题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全球范围上的普遍推广应用,其结构耐久性的问题也引起了各国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研究发现,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很大的改善,但大多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单掺聚丙烯纤维上。事实上不同尺度的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作用有所不同,聚丙烯细纤维可以抑制塑性态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与微裂缝,聚丙烯粗可以抑制混凝土硬化后的干缩裂缝,两者可以抑制不同尺
专题地图对某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突出而完善的表示,往往具有专门化用途,实现计算机对专题地图的自动阅读并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读图效率,充分发挥地图价值。本文首次将目标检测模型引入专题地图的自动阅读和信息获取任务,基于模型检测输出的分区统计图表、行政区划单位面状符号等要素边界框,提出方法让计算机对专题地图分级统计图和分区统计图表中的专题内容进行自动阅读、获取信息并生成描述文字。经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
我国教育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教育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有管理的现代化和理念的现代化,强调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人平等、民主协商的管理氛围。目前,国家正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更加需要教育者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本化的小学班级管理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人本
散居孤儿是社会上典型的弱势群体,人员较为分散,不同于可集中关怀的院舍孤儿,社会对散居孤儿的关怀更困难。散居孤儿面临多重困难,例如物质匮乏、精神空虚、社会歧视等,本文着重关注的是散居孤儿的社交心理障碍问题。此问题更容易被散居孤儿监护人及其自己忽视,隐蔽性高但对散居孤儿的伤害性很大。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笔者以实习期间接触的一位案主为例,对案主进行需求评估后开展了一系列心理辅导。研究方法上使用访谈法和观
为配合三峡库区消落区文物保护工作,2012年和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涪陵区博物馆联合对转转堡墓群进行了两次田野发掘工作。本文即在发表这一批资料的基础上,对两次发掘的13座墓葬进行初步研究。按照的墓葬构筑方式的差异,转转堡墓群的墓葬可以分为土坑墓与砖室墓两种。土坑墓根据有无墓道可分为A、B两型。砖室墓根据其甬道所在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划分为A、B两型。转转堡墓群出土了形式各异且数量较多的随葬
农业生产用地作为乡村极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方式、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用地过程特征产生影响,同时农业生产用地模式的改变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改变农户生产生活的环境。因此,探讨农业生产用地模式的变化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用地模式转换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乡村振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恶意诋毁革命英烈的事件层出不穷,毁坏了人们对于革命英烈的崇高信仰。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历史观、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抽象人性论的价值观来研究和评价革命英烈,并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质疑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背离客观的历史事实,打着“还原历史”和“披露真相”的幌子肆
文章以弗里达·卡洛的原始意味浓厚的画面为切入点,认为弗里达的作品是具有原始艺术倾向性的。弗里达的作品中大多以自画像的形式出现,本文的研究并非自画像而是全部作品。弗里达的作品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于自我意识的表达,通常被看作是对暴力的蔑视与对死亡的嘲弄;二是对于爱情意识的表达,通常被视为同是人伦婚礼的道德探究;三是女性意识的表达,这是性别视角中对女性躯体的认知。在上述三大类的作品之中,弗里达将不
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中,身体一直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作为创作主体,身体一直被赋予观看的和表达的意义。在艺术史中,身体更多时候被用来展示身体自身的力量,不同时代的身体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而到了当代,文化环境造成的人类群体内部的矛盾使得哲学家思考身体和身份问题。艺术作品从传达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媒介以及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确立,到颠覆传统生物和伦理认知的改造身体的设想,身体作为当代艺术作品重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