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尊号制度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帝尊号自秦始皇始。秦至隋,尊号前面没有修饰语,它既代指皇帝称帝或登基,又代指太上皇、皇太后及其谥号。这一时期对象复杂,尊号含义多变,没有形成固定的尊号制度。从唐代开始在皇帝前面加修饰语,唐玄宗以后逐渐形成制度。此后,尊号制度在显示出不同朝代独具特色的同时,也渐趋于完善。宋代尊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北宋前五位皇帝接受尊号,宋神宗谦冲务实,终身不受尊号,宋哲宗、宋徽宗延续此例。宋徽宗当太上皇帝后,宋钦宗为表孝道,开始上尊号,从此拉开了南宋皇帝为太上皇帝、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的序幕。北宋后妃尊号不在皇太后、太皇太后前面加修饰语,唯宋真宗刘皇后除外。北宋与南宋上尊号情况虽各有特色,但有相似之处。北宋帝、后的受册以乾德元年的尊号受册为标准;南宋太上皇帝及帝后受册以绍兴三十二年的尊号受册为模板。南宋上尊号对象较北宋复杂且程序繁琐。宋代严格规定尊号册宝的材质、尺寸大小和内容。宋朝尊号与辽国尊号字数、对象上有所区别。金国尊号多效仿于宋朝。宋代尊号与唐代尊号极为相似。宋代尊号与当时政治时局密不可分,国势强盛则上尊号风气盛行;国势衰弱则上尊号风气衰弱。宋代尊号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尊号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最高统治者宣扬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严的工具,又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既能助长君主狂妄自大的骄逸心态,又能滋长文武百官献媚取宠的不良风气。这种尊号制度,在北宋是大臣对皇帝歌功颂德、阿谀奉迎的象征性追加,是统治阶级的必然产物;在南宋是皇帝对太上皇等形式上的追加,是尊号的新型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为后世所沿用。可见,宋代尊号上承唐代下启元明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