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立替康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结肠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癌症。伊立替康在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迟发型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毒性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伊立替康的毒性与其体内代谢过程密切相关,代谢产物SN38在肠道内过量蓄积是引起肠道毒性的主要原因,而肠道内高表达的羧酸酯酶2和肠道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是肠道中参与伊立替康转化生成SN-38的两个重要代谢酶,其活性对SN38的肠道浓度有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酶和肠道羧酸酯酶2是导致伊立替康迟发型腹泻的两个重要靶点,筛选两者的抑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目的:本研究拟从黄酮类化合物中高通量筛选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酶和人肠道羧酸酯酶2的强效抑制剂并探究其构效关系,以期应用于减缓伊立替康引发的迟发性腹泻。方法:1)分别建立以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醛酸(p NPG)为底物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及荧光素二乙酸酯(FD)为底物的h CE2酶活性检测体系,考察多种黄酮化合物对酶的抑制能力,分析构-效关系;并对其中有强抑制作用的化合物进行抑制动力学表征,获得抑制常数及抑制类型。2)构建小分子抑制剂与靶酶对接模型,从理论上解释黄酮类化合物与靶酶的结合机制,为抑制剂结构优化和改造提供支持。结果:1)野黄芩素和木犀草素是β-葡萄糖醛酸酶介导PNPG水解反应的竞争性抑制剂,IC50值分别是5.76μM,8.68μM,Ki分别是2.51μM和2.89μM,分子对接显示,野黄芩素和木犀草素能与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中心紧密结合,与空腔中Ser360和Leu361通过氢键连接。2)5,6-二羟基黄酮对人羧酸酯酶2具有强效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3.50μM,Ki值是4.28μM。5,6-二羟基黄酮能紧密结合到羧酸酯酶2的非活性中心部位,是羧酸酯酶2介导FD水解反应的非竞争性抑制剂。3)构-效关系表明,疏水性黄酮类苷元对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酶和羧酸酯酶2抑制活性均比黄酮苷强。结论:从黄酮类天然产物中发现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和羧酸酯酶2的强效抑制剂,为开发减缓伊立替康迟发型腹泻辅助用药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