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微孔阵列的衍射聚焦效应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场衍射是光波动的基本特性,空间有限的光场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衍射行为,使得光场逐渐展宽。如何有效调控光场的衍射行为对光学远距离通信、光学超分辨、微纳颗粒操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前期,研究者通过振幅调控、相位调控、振幅位相联合调控的方法对光场衍射行为进行调控,产生了新颖的空间结构光场,如无衍射贝塞尔光场、自加速艾里光场;同时,还实现了光场的衍射聚焦效应,所获得的聚焦光斑甚至可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然而,前期研究所涉及的结构复杂,结构单元尺寸为亚波长量级,这极大地增加微纳加工的难度。为此,本论文提出一种微纳结构单元来实现光场的衍射聚焦行为,所设计的微结构单元尺寸远超亚波长范围,极大地降低了器件加工的成本和难度。具体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研究了周期微孔阵列诱导的衍射聚焦行为。首先,本论文研究了平面波经过具有锐利边缘的狭缝结构后的衍射行为,观察到显著的衍射聚焦现象。这种现象是由锐边狭缝衍射诱发其高阶成分相干叠加而成的,区别于传统的衍射发射行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具有周期狭缝阵列结构以及二维小孔阵列结构的光场衍射行为,研究发现,周期阵列结构所诱导的衍射光场出现塔博效应,这种效应导致光场无法在平面内形成单一的衍射聚焦光斑;进一步,当入射光场受到特定相位调制时,经过微孔阵列的衍射光场将形成极小尺度聚焦光斑,其大小为亚波长量级。第二,研究了非周期微孔阵列诱导的衍射聚焦效应。本论文将基于沃格尔螺旋线设计出具有空间非周期分布的微孔阵列结构,并在实验中基于100 nm厚的金属薄膜制备出该结构样品。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这种结构所对应的傅立叶频谱是连续的,且具有圆对称分布。这种特有的性质将使得衍射光场在聚焦平面内形成单一的聚焦光斑,其聚焦光斑大小依赖说结构样品的尺寸;研究发现,该结构样品具有宽波带响应特性:实验中采用波长范围为450 nm,632.8 nm和670 nm三种波长,均观察到单一的衍射聚焦光斑;此外,研究还发现,光场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沃格尔螺旋线的调制,衍射光场诱导出局部轨道角动量,这使得衍射光场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发生旋转。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议,拉开了监察制度改革的序幕,监察委员会应运而生,这是我国为实现法治反腐的目标而迈出的重要一步。监察留置权是监察委员会的重要职权之一,其作为监察机关在调查活动中所掌握的一项特殊权力,其极大程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属性犹如一柄双刃剑,在保障监察机关高效完成反腐工作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法治化反腐的进程造成极大阻碍。因此,监察委员会留置权的法治化运行水准直接影响到
学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一些常见的肠道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结肠癌。由于结肠癌有着周期长,不易察觉等特点,会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饮食结构可以塑造肠道菌群,进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患者的病症。亚洲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与地中海饮食习惯相类似,而地中海饮食习惯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关于在亚洲人的传统饮食中交替摄入来自于不同植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整合了碳纤维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润滑性和铜材料的优异导电导热性而受到广泛研究重视。但是碳纤维与铜之间润湿性较差,导致碳纤维与铜基体之间结
学位
学位
人体姿态估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使计算机准确地识别出人体骨骼关键点的坐标位置。目前主流的人体姿态估计网络都是基于人工进行设计的,存在偶然性和实验重复性等缺点,因此,将网络结构搜索技术应用到人体姿态估计领域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现有优秀的人体姿态估计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结构搜索技术实现自动的人体姿态估计网络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优异的人体姿态估计网络结构模型。首先在高分辨率
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优势。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的益气活血名方,方中重用君药黄芪以达行气活血之功,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传世
有机硅树脂因其特殊的无机-有机结构而拥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候性、电绝缘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器件等领域。随着LED行业的不断创新,传统封装材料因其折射率低、耐温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发展,而金属杂化硅树脂是一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将金属元素(折射率高、硬度大、耐高温等)和硅树脂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本文重点是以提高杂化材料的折光率、透光性和耐热性,保证LED的使用寿命和出光效率为目的,合成了
学位
当前大多数人脸识别方法将识别精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即试图找到一个精确的分类器以实现最低的误分类误差。但是此假设仅在所有错误分类代价均相等的前提下才成立,而实际生活中不同的误分类代价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研究都是基于标准正脸数据库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无法直接获得正脸图像,我们获得的可能是任意角度的侧脸图像。如何通过侧脸图像获得正脸图像以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