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生态功能表现在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功能的保护,对于陕西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源安全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陕西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陕西秦岭地区的主要生态功能,根据陕西秦岭地区的垂直分异规律,在中尺度范围对秦岭地区进行了二级生态功能区划,对各生态功能分区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并提出了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选取森林覆盖率、产流模数、生物多样性等7个因子,敏感性评价选取物种、自然保护区、降水、地形等6个因子;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森林覆盖率、产水模数、生物多样性等4个因子,采用加权平均法,对陕西秦岭地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特别是中高山地区总体环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敏感性较强。局部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暴雨中心区,是人类活动较集中地区。可见,人类活动对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2)陕西秦岭地区属于山地类型区域,根据其垂直分异规律,重点考虑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在中尺度范围对秦岭地区进行了二级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了1500以上,1500米以下2个一级生态功能分区;根据秦岭地区环境特点,选择相关因子对38个县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归并为六个类型的二级生态功能分区。(3)结合六个类型的二级生态功能区特点,分别提出中心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重要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一般保护区在保护中开发、同时提出中心防治区控制水土流失、重要防治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一般防治区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4)为了促进不同功能分区发展和保护的协调,提出陕西秦岭地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主要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交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与监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