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新诊断140万例,死亡大约120万例。小细胞肺癌(SCLC)占肺癌患者的20%左右,临床进展快,生存期短,对化疗及胸部放疗敏感是其显著特点。多数SCLC患者会发生复发,肿瘤复发或进展后治疗效果通常较差,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12周。超过80%的肺癌患者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是NSCLC患者中80%左右为进展期患者,无法手术,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期NSCLC化疗反应较差,一般有效率在30%~40%,1年生存率25%~40%,中位生存时间7~12个月。研究者们自70年代发现肺癌患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常处于抑制状态,且免疫状态可能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学者们在标准治疗中加入干扰素(IFN)等生物反应调节剂,寻求可以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并且不降低生存质量的方法。 IFN是一组由细胞受某些因素刺激后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是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有促进多种细胞表面抗原如MHC-Ⅰ类分子表达,有助于向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递呈抗原,或通过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促使肿瘤细胞非凋亡死亡和干扰细胞增殖,调节分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周期阻滞,触发细胞凋亡,此外IFN还有抗病毒活性的重要作用。IFN自从被发现已经近50年,被FDA批准应用于商业用途也已经近20年,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上仍然较为局限,仅在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实体肿瘤治疗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多毛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得到肯定,已经通过多个大样本RCT和Meta分析证实,然而在肺癌治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