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愁,其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社会运作和乡土文化的具体表征,其复兴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乡村规划一味地生搬硬套城市模式,使乡村特色文化空间被破坏,传统文化失去了物质空间载体,而政府文化供给的方式又改变了传统乡土文化的本土性和原真性,乡村特色文化空间与非物质的乡土文化的继承亟待寻求新的出路。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手段,以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的典型乡村为例,探索其村落空间特征,并借助历史卫星影像的研究方式,探究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变迁规律,发现蔡店地区的村落是以晒场这一特色文化场所和交通要道为整合度中心而并非围绕水源展开的空间布局。并且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许多乡村仍表现为以晒场为空间组构中心的近场而居模式。在特色空间变迁规律的研究基础上,以晒场这一特色文化空间为例进行个案分析,探究空间与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有机互动,发现特色空间的活力和文化的集聚起源于生产,进而由生产演变出生活和文化。结合特色空间的生成、失落及文化互动机制提出科学合理地传承乡村地域空间特征和社会文化内涵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乡村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和参考。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了空间句法理论、蔡店乡概况及村落现状空间特征、蔡店乡自然村空间分析和空间组构特征。第三章介绍了卫星影像辅助手段的数据支持和来源以及特色空间的变迁研究,并重点分析了特色空间的变迁的规律。第四章以晒场这一特色文化空间为例,从生产、生活、文化几个角度探讨其与空间的互动,同时对其景观视域、生成与失落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塑造特色文化空间的当代新功能、遵循自组织方式的乡村规划模式、提高特色文化空间的内生活力三个方面对特色文化空间的保护提出对策。第六章对全文特色文化空间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